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 > 犯罪形态 > 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制品罪既遂如何量刑

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制品罪既遂如何量刑

时间:2023-11-25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57205
导读:《刑法》中已经没有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制品罪,对于这种行为是按照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定罪的,刑事处罚标准可能是拘役并处罚金,也有可能是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因为犯罪情节不同,量刑标准肯定不一样。

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制品罪的量刑标准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目前尚未设立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制品罪,但涉嫌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非法运输行为,一般会被认定为犯罪。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此类犯罪,一般会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如果情节严重,将会被从重处罚。

单位犯罪的处罚

如果犯罪是由单位实施的,法院会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个人犯罪的规定进行处罚。

涉嫌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的监视居住情形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对符合逮捕条件且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监视居住措施:

1. 健康状况无法自理

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无法自理生活,可以被采取监视居住措施。

2. 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被采取监视居住措施。

3. 生活无法自理的唯一扶养人

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生活无法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可以被采取监视居住措施。

4. 特殊案件情况或办案需要

如果案件具有特殊情况或办案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可以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监视居住措施。

5. 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

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羁押期限届满,但案件尚未办结,需要继续监视居住,可以采取监视居住措施。

对于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无法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也可以采取监视居住措施。

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的定罪证据

在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的审判过程中,以下类型的证据可以作为定罪的依据:

1. 物证

包括从现场收集到的与犯罪行为相关的物品,如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等。

2. 书证

包括与犯罪行为相关的文件、记录等书面证据。

3. 证人证言

包括目击者或相关人员提供的与犯罪行为相关的口头证言。

4. 被害人陈述

包括被害人对犯罪行为的陈述和描述。

5.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包括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对犯罪行为的供述和辩解。

6. 鉴定意见

包括专家对物证、书证等的鉴定结论。

7. 笔录

包括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过程中记录的相关笔录。

8.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包括与犯罪行为相关的视频、音频等视听资料,以及电子设备中存储的相关数据。

在量刑阶段,法院将考虑犯罪嫌疑人通过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制品获得的收入、野生动物的保护级别、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制品的原因以及其他因素。在公安机关调查清楚案件的详细情况后,检察院会提出针对性的量刑意见。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犯罪既遂的处罚方式

    犯罪既遂的处罚方式,概述了学界对犯罪既遂标准的争议及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标准。法律规定犯罪未遂是已着手实行犯罪但因意志以外原因未能完成的形态。在认定犯罪既遂时,应以“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齐备说”为标准,同时考虑犯罪事实和刑事政策。

  • 定罪数额对既遂标准的影响

    定罪数额对既遂标准的影响,指出其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处理既遂犯罪时应依据刑法分则中具体犯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进行处罚。同时,对于不同危害程度的既遂犯应区别对待,并考虑同时存在其他宽严处罚情节的情况。

  • 3年以下有期徒刑是否包括3年?

    《刑法》中关于“以下有期徒刑”的定义。根据规定,使用“以上、以下、以内”的概念来表示刑罚的数量范围,因此“以下有期徒刑”包括了x年以内的所有刑罚。总结来说,有期徒刑是包括具体年限以内的刑期。

  • 绑架罪的构成及刑罚

    绑架罪的构成及刑罚。绑架罪是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作为人质的行为,情节恶劣。根据刑法规定,犯罪者将面临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罚金等处罚,情节严重者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结果加重犯的概念,包括广义说和狭义说对结果加重犯的不同理解。

  • 抢劫行为的法律性质
  • 犯了非法收购野生动物罪既遂一般怎么判?
  • 打猎前必学的刑法知识 预防刑事法律风险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