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卫过当并非独立的罪名,而是根据防卫人主观上的罪过形式以及造成的具体危害结果来确定罪名。根据司法实践,防卫过当行为可能触犯的罪名主要包括(间接)故意杀人罪、过失致死罪、(间接)故意伤害罪和过失重伤罪。
对于防卫过当行为,应当采取减轻或免除处罚的原则。在防卫过当的情形下,防卫人的主观目的是为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尽管可能对不法侵害者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但其行为的客观危害性远低于其他犯罪行为。因此,对于防卫过当行为,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针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由于这些不法侵害行为的性质严重且强度大,情况紧急,因此,采取正当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者伤亡和其他后果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承担刑事责任。所谓的“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指的是与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类似的暴力犯罪。
然而,在进行防卫行为时,需要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进行,若超过这个限度给对方造成了重大损害,防卫人就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特殊的暴力犯罪情况下,如抢劫罪、强奸罪、故意杀人罪等,若防卫行为超过了必要限度,导致对方重大伤亡,也不可认定为构成防卫过当。
犯罪既遂的处罚方式,概述了学界对犯罪既遂标准的争议及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标准。法律规定犯罪未遂是已着手实行犯罪但因意志以外原因未能完成的形态。在认定犯罪既遂时,应以“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齐备说”为标准,同时考虑犯罪事实和刑事政策。
定罪数额对既遂标准的影响,指出其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处理既遂犯罪时应依据刑法分则中具体犯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进行处罚。同时,对于不同危害程度的既遂犯应区别对待,并考虑同时存在其他宽严处罚情节的情况。
《刑法》中关于“以下有期徒刑”的定义。根据规定,使用“以上、以下、以内”的概念来表示刑罚的数量范围,因此“以下有期徒刑”包括了x年以内的所有刑罚。总结来说,有期徒刑是包括具体年限以内的刑期。
参与非法集资的法律责任和后果。召集他人参与非法集资涉嫌犯有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需承担刑事责任。作为集资受害者,虽无责任,但需自行承担损失。文章还介绍了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法律规定及相应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