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罪犯在监外执行期间应当计算在刑期以内。监外执行是一种特殊的刑罚执行方式,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罪犯,由于具有不宜收监执行的特殊原因,将其交付一定机关,在监外执行刑罚。然而,被判处死刑或者死刑缓期2年执行尚未减刑的罪犯,一律不准监外执行。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54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如果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如果符合第2项规定情形,也可以暂予监外执行。但对于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或者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
对于确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罪犯,必须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诊断并开具证明文件。
在交付执行前,暂予监外执行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决定;在交付执行后,暂予监外执行由监狱或者看守所提出书面意见,报省级以上监狱管理机关或者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如果监外执行的罪犯在执行期间涉嫌犯罪,公安机关应当依法立案,人民检察院应当按照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办理。
对于具备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人民法院在判决时可以直接决定。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时,应当制作《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其中应载明罪犯的基本情况、判决确定的罪名和刑罚、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原因和依据等内容,并抄送人民检察院和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机关。
在判决、裁定执行过程中,如果罪犯具备监外执行条件,监狱应提出书面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管理机关批准。如果在看守所或拘役所服刑的罪犯需要暂予监外执行,应由看守所或拘役所提出书面意见,报主管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审查决定。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应当将批准的决定抄送人民检察院。
徇私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对不符合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予以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行为。
涉嫌以下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在监外执行期间,罪犯不得随意离开所在的县市,如果有外出的情况,需要进行申请,并获得批准后方可外出。在监视居住期间,监事人需要定期向监督部门汇报自己的状况。如果在监视居住期间有新的犯罪行为,公安机关有权撤销监事人的居住权限。
教唆犯的刑罚确定问题。根据《刑法》规定,教唆犯应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处罚,教唆未成年人犯罪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者未实施犯罪,教唆犯可从轻或减轻处罚。此外,还介绍了故意伤害罪的刑法规定。
醉酒驾驶的刑罚种类及法律依据。醉酒驾驶最高刑罚为拘役,但也可能判处缓刑。根据《刑法》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并列举了几种具体情形。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特定行为负有直接责任也将受到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按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
监外执行的概念和适用范围。监外执行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罪犯采取的特殊行刑方式,基于特定原因使其暂时不在监狱内执行刑罚。适用对象仅限于有期徒刑犯,适用条件包括患有严重疾病、怀孕或哺乳、生活不能自理但不会危害社会等情况。监外执行的情况分为法院判决前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心脏病严重者可以监外执行。(三)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有前款第二项规定情形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二)严重违反有关暂予监外执行监督管理规定的;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