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逃逸后查不到怎么办
时间:2023-07-27 浏览:6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导读:在交通事故中暂时查不到逃逸者的相关信息的话,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垫付必要的抢救费用,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找到了逃逸者之后,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向逃逸者追偿,对于给受害人造成的其他财产损失,仍然由肇事者赔偿。
交通事故逃逸后查不到怎么办
在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况下,如果交通管理部门暂时无法查缉到逃逸者,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将先行垫付医疗费用,待逃逸者被追缴后再进行追偿。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
以下情况超过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时,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将提供垫付:
- 抢救费用超过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的;
- 肇事机动车未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
- 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的。
认定肇事逃逸的证据种类有哪些
认定肇事逃逸的证据种类包括:
- 物证;
- 书证;
- 被侵害人陈述和其他证人证言;
- 违法嫌疑人的陈述和申辩;
- 鉴定意见;
- 勘验、检查、辨认笔录,现场笔录;
-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哪些行为属于肇事逃逸
以下行为属于肇事逃逸:
- 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
- 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
- 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
- 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
- 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
- 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
- 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 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强行离开现场。
总的来说,对于肇事逃逸的行为,应立即报警处理。然而,报警并不意味着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能够在短时间内确认逃逸者的身份信息,尤其是如果事发现场没有监控,交管部门可能需要一定时间来破案。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肇事逃逸构成要件的主观方面
肇事逃逸构成要件的主观和客观方面。主观方面关注行为人的动机和意识状态,通常是为了逃避抢救义务和责任追究。客观方面则指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包括最高院的《解释》规定的五种情形。此外,文章还讨论了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包括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
肇事逃逸行为是否构成刑事犯罪?
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定性,指出若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将被判定为刑事犯罪并可能面临刑罚。判断标准涉及受害人受伤程度和意愿。如构成犯罪,将不能撤诉,但积极赔偿和取得受害人家属谅解可从轻处罚。反之,如不构成犯罪且达成赔偿协议、损害不严重,则不会受到法律
-
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内容
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内容。该认定书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包含当事人、车辆等基本情况,交通事故的事实、证据及原因分析和责任归属。若交通肇事人逃逸未查获或事实无法查证,可在书面申请后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对于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情况,该认定书应载
-
闯红灯肇事逃逸的法律责任和刑罚
驾驶机动车在闯红灯后造成交通事故并逃逸的法律责任和刑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逃逸者需承担全部责任,并可能面临交通肇事罪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或拘役。具体刑罚视事故后果及逃逸者的行为情况而定。
-
交通事故责任人逃逸后的处理措施
-
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制作时限
-
交通肇事逃逸商业险赔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