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属于结果犯,只有当当事人的交通肇事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并且承担主要或全部责任时,才会构成该罪。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例如醉驾但未造成严重后果,那么只涉嫌危险驾驶罪。
交通肇事罪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具备过失的要素,可以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也可以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也就是说,行为人对于自己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应当有所预见,但由于疏忽大意未能预见,或者虽然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造成他人重伤、死亡或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若交通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因逃逸导致他人死亡的,可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两者都涉及交通运输秩序和安全的侵犯,但主要区别在于:
首先,交通肇事罪是过失构成的,而破坏交通工具罪是故意构成的。
交通肇事罪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属于高发型犯罪,也是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的高危害性刑事犯罪。每年我国发生数万起交通肇事罪案件,而被判无罪的数量几乎为零。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肇事案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尤其是肇事后的逃逸行为普遍存在,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影响。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因此发生重大事故,导致严重后果如人员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将受到刑法处罚。具体刑罚根据肇事后的行为如逃逸、事故责任等有所不同。此外,解释还规定了特定情况下交通肇事罪的定罪处罚情形,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司法局关于本市办理部分刑事犯罪案件标准的意见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对于本市部分刑事犯罪案件的标准意见。针对放火罪、决水罪等危害公共安全罪以及非法制造枪支弹药等犯罪,文章详细列出了不同情况下的刑罚标准。此外,文章还涉及交通肇事罪的不同情形及其对应的刑罚起点标准。
交通肇事罪的法定立案标准,包括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等情况应当立案追究。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具有特定情形如酒后驾驶、无照驾驶等应定罪处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违章行为则不予立案。
交通肇事罪中的缓刑判决相关规定。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犯罪情节较轻,表现出悔罪态度且不存在再次犯罪危险且不会对社区产生重大影响的犯罪分子,可被宣告缓刑。同时,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罪分子需遵守特定限制。对于交通肇事罪行,最高可被判处七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