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事故处理 > 交通事故处理规定 > 什么情况下可以构成交通逃逸罪行

什么情况下可以构成交通逃逸罪行

时间:2024-01-19 浏览:1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59906
导读:肇事者是否构成逃逸关键是看其在主观上是否满足两个条件,即逃避救助被害人的法定义务和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肇事责任主体逃逸是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也就是其明知已有事故发生,主观心态为故意,但为了不履行应尽的义务而从现场逃跑。

什么情况下构成交通逃逸行为

交通运输肇事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跑的行为。肇事责任主体逃逸是指明知已有事故发生,故意逃避法律追究而从现场逃跑的行为。若行为人对事故发生毫无知觉,则不应认定为肇事逃逸。判断肇事者是否构成逃逸行为,关键在于其是否满足两个主观条件:逃避救助被害人的法定义务和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

特殊表现形式

行为人明知或应知自己发生交通事故,却装作无事故发生,这是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特殊表现形式,也是构成主观要件的重要补充。只有当事人同时具备逃避救助和承担刑责义务的条件,才能认定为肇事逃逸。例如,肇事者撞伤行人后,尽管没有离开事故现场,但当时没有去救助伤者,导致被害人伤情加重直至死亡;或者肇事者将被撞伤的行人送至医院后,因支付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而离开医院。以上情况都不足以认定行为人为肇事逃逸。在肇事后,有些责任主体的第一反应是避免被追究和惩罚,罔顾交通秩序和被害者的安危逃离现场。

故意而为 但对被害人伤亡结果为过失

行为人明知逃逸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却仍然故意逃跑,但对被害人不给予救助,对被害人伤亡的结果则是过失的心态。行为人认为逃逸后被害人可能不会死亡,相信会有人对被害人给予救助或者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被害人伤势并不重,不至于导致严重危害结果。

客观要件:不愿意施救并逃跑

若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救助被害人的心理,但客观上并不具备救助伤者的能力,这种情况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但如果行为人客观上具备救助被害人的能力却主观上不愿意施救,在交通事故发生后不报警也不积极施救被害人,而是选择弃车或驾车逃跑,将被害人弃于现场或带离现场,这就构成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客观要件,也是肇事逃逸的显著特征。

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标准

1、刑事处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可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若逃逸致人死亡,可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2、行政处罚: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并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应注意行车安全。发生交通事故后,应及时报警处理,并对受害人进行救治。若驾驶人在事故发生后逃逸,构成犯罪行为,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并根据情节严重程度进行量刑。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时间限制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时间限制及相关处理方式。根据不同情形,制作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期限有所不同。当事人对责任认定有异议的,可在接到认定书之日起3日内向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复核,复核结果一般具有最终性。

  • 工程索赔报告范本撰写指南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普及率也在逐渐增加。然而,饮酒驾车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酒后驾车会导致驾驶者意识模糊,如果酒驾导致他人骨折,应该如何赔偿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解释,如果交通肇事导致一人死亡或三人以上重伤,并负有全部或

  •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解析

    当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人员死亡,如果对方以没有钱赔偿为理由,应立即报警处理。交警部门会出具事故责任认定书,当事人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四条,对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

  • 劳动纠纷案件中用人单位拒签劳动合同的赔偿金额计算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分值》,撞护栏逃逸将被扣除12分,并面临200元至2000元的罚款,并可同时被处以不超过15天的拘留。其他行为如未取得驾驶证或驾驶证被吊销、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将被处以同样的罚款。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驾

  • 交通事故怎样索赔
  • 货车超载发生交通事故保险公司赔吗
  • 如何进行交通事故赔偿诉讼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