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交通肇事罪不会判处死刑,其最高刑期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然而,如果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导致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那么行为人可能会被定罪处罚为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进而可能被判处死刑。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物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罪、重大飞行事故罪和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属于重大交通肇事的犯罪,它们的客体都是交通运输安全,主观上都属于过失,客观上都是违反保障交通运输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造成严重后果。
1. 主体不同:交通肇事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而重大飞行事故罪和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航空人员和铁路职工。其他自然人一般主体无法构成后两种罪。
2. 发生的场合不同:交通肇事罪主要发生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过程中(不排除一般主体在交通运输领域外构成交通肇事罪);而重大飞行事故罪和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分别发生在航空运输和铁路运输活动中。
3. 违反的具体注意义务不同:根据不同的运输领域(公路、水上),交通肇事罪行为人违反的可以是特定的注意义务,也可以是一般的注意义务;而后两种罪违反的只限于特定的注意义务。
要区分交通肇事罪与非罪,关键是要查清行为人是否有主观过错,是否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以及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与重大交通事故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等。如果没有违法行为,或者虽有违法行为但没有因果关系,比如事故发生纯属被害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造成,或者由自然因素(如山崩、地裂、风暴、洪水等)造成,那么就不应以交通肇事罪论处。
交通肇事罪中的举证责任分担问题。对于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举证责任是均等的;而对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非机动车或行人的举证责任采取倒置原则。文章还介绍了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标准。
交通肇事罪的法律定义、构成要件和相关法律依据。该罪行主体是年满16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主观方面是过失。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法规并导致重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法律依据包括《刑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通知以及各部门颁布的相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关交通肇事罪的处罚。该罪行涉及因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的事故,包括造成他人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情形。处罚根据情节不同分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以及逃逸等恶劣情节的处罚。同时,讨论了交通肇事罪与其他犯罪的定罪处罚,以
酒后肇事逃逸的判定标准,包括行为人在交通事故后逃离现场的各种情形。对于酒后驾车,根据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处罚力度加大,醉酒驾驶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对于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累犯,处罚更为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