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肇事 > 交通肇事知识 > 开车肇事逃逸与酒驾哪个更严重

开车肇事逃逸与酒驾哪个更严重

时间:2023-10-12 浏览:4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60068
导读:交通肇事逃逸和醉驾哪种情况要严重要看具体情况:1、如果交通肇事逃逸构成犯罪的,交通肇事逃逸和醉驾比,当然是交通肇事逃逸比醉驾更加严重;2、如果交通肇事逃逸只是一般的违法,不构成犯罪的,醉驾行为更为严重。

开车肇事逃逸与酒驾:哪个更为严重?

交通肇事逃逸和醉驾的严重性取决于具体情况:

1. 交通肇事逃逸构成犯罪时:

相较于醉驾,交通肇事逃逸构成犯罪的情况下,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更为严重。

2. 交通肇事逃逸未构成犯罪时:

若交通肇事逃逸只是一般违法行为而不构成犯罪,那么醉驾行为更为严重。

对于酒驾的处罚主要包括暂扣、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以及罚款、拘留。而对于交通肇事逃逸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并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若肇事逃逸行为导致严重后果,还将构成交通肇事罪,需承担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什么是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交通肇事逃逸是一种极为恶劣的交通违法行为,若因此导致伤者未能及时获得救助而死亡,情节更为恶劣。因此,交通肇事后逃逸者将承担更为严厉的法律后果。有些肇事者可能会报警或将伤者送往医院后离开,认为已尽责任,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种行为仍属于逃逸,将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第一款的规定,发生交通事故时,车辆驾驶人应立即停车保护现场;若造成人身伤亡,车辆驾驶人应立即抢救伤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这些规定明确赋予了肇事司机一定的义务,包括保护现场、抢救伤员、及时报警并接受处理等。若不履行这些义务,即构成逃逸行为。

所谓逃避抢救义务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未履行保护现场、抢救伤员、迅速报案等义务;逃避法律追究则指行为人意图混淆责任认定,逃避承担法律责任等。因此,肇事逃逸行为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 主观上,行为人必须具有逃避抢救义务或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故意;

2. 客观上,行为人必须有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在大部分逃逸的情况下,行为人同时具有逃避抢救义务和逃避法律追究的双重故意。然而,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存在只具有逃避法律追究故意的情形,例如肇事后,行为人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抢救后自行离开,或者与医院联系后躲到一旁,待医护人员将被害人救走后离开现场。这种情况也会被认定为肇事逃逸行为。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二次醉驾有小事故逃逸法院判决

    二次醉驾造成小事故后逃逸的判决情况。法院将按照危险驾驶罪处罚,并可能吊销驾驶证。同时讨论了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界定,涉及基本罪构成要件、对象的定义和因果关系等因素。还提及了其他相关罪行和处罚情况。

  •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定性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定性。该行为属于交通肇事罪的一种表现形式,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我国法律规定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刑事处罚,包括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刑罚。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行为人在不明知肇事情况的情况下继续驾驶车辆的行为界定。

  •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规定及处罚

    我国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规定及处罚。交通事故逃逸行为指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其处罚视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对于逃逸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的情况,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此外,对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心理态度,本文认为应限于过失。

  • 肇事逃逸的量刑标准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量刑标准。对于逃逸行为具备特别恶劣情节,将被判处有期徒刑。文章详细解释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定义,包括逃逸的前提和认定情形。此外,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也进行了阐述,认为该行为的心理态度应限于过失。对于逃逸行为的刑罚,文章根据不同情

  • 交通肇事罪的行政处罚问题
  • 窝藏、包庇罪的法律解析
  • 交通肇事逃逸认定要件的法律术语解析
交通肇事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