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事故赔偿 > 交通事故赔偿项目 > 肇事逃逸造成死人应该赔偿多少钱?

肇事逃逸造成死人应该赔偿多少钱?

时间:2023-11-13 浏览:7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60146
导读:肇事逃逸造成死人应该赔偿的数额是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以及实际造成的损失来确定的。当在发生交通事故,不管交通事故现场是严重事故还是属于轻微的,在发生事故之后车主当事人都要坚守留在现场,及时马上报警,并且保留好事故现场不被破坏。若是有伤亡情况下,立即拨打救护电话,及时的抢救伤员。

肇事逃逸造成死亡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在发生肇事逃逸导致他人死亡的情况下,当事人除了可能被判刑外,还需要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根据人身损害赔偿标准,赔偿金额可能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对于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情况,其中死亡赔偿金相当于受害人年收入的二十倍。如果受害人无法找到逃逸方,可以向对方的保险公司提出索赔。

交通肇事逃逸的赔偿金额

根据《民法典》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交通肇事逃逸的赔偿金额在几十万元到百万元之间。如果肇事车辆购买了第三者责任险,发生交通事故后,保险公司有义务先行支付赔偿。然而,如果肇事车辆逃逸,根据《保险合同》约定,保险公司将不再承担赔偿责任,而车主将需要承担全部赔偿费用。

赔偿项目及金额

1. 丧葬费:根据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计算六个月总额。

2. 死亡赔偿金:根据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计算二十年。然而,对于超过六十周岁的受害人,每增加一岁将减少一年计算期限;对于超过七十五周岁的受害人,按五年计算。

3. 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被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对于未成年被扶养人,计算期限为18周岁;对于无劳动能力且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被扶养人,计算期限为20年。然而,对于超过60周岁的被扶养人,每增加一岁将减少一年计算期限;对于超过七十五周岁的被扶养人,按五年计算。

交通肇事逃逸的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造成他人重伤、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而对于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存在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情况,可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可被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受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并隐藏或遗弃,导致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严重残疾,将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和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因此,交通肇事逃逸导致他人死亡的车主将面临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并需承担全部的民事赔偿责任。具体的赔偿金额没有明确的数字,但最低也会是几十万,而在经济发达地区,赔偿费用可能超过一百万元。在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赔偿项目中,死亡赔偿金是最重要的一项。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交通事故全责车主死亡还用赔偿吗

    交通事故中全责车主死亡是否还用赔偿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即使全责车主死亡,其财产和保险公司仍要承担赔偿责任。在特殊情况下,如损失由受害人故意造成,保险公司则不予赔偿。因此,全责车主的死亡不能免除对责任受害人的赔偿责任。

  • 擅自出售报废车辆导致交通事故:是否需承担责任

    擅自出售报废车辆引发交通事故时相关责任承担问题。被告违反国家报废车辆回收规定,擅自出售报废车辆,导致车辆重新上路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其出售行为与事故损害结果的发生有直接关联,属于共同侵权中的间接结合侵权行为。因此,被告需承担相应责任。

  • 哪些交通损失可以赔偿

    交通事故中的赔偿问题,包括财物损害、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的赔偿。受害人需要向法院提供多种证据来支持其索赔,包括公安机关的文书、医院诊断证明、费用凭证、误工损失证明、伤残评定结论、抚养关系证明和财物损失证明等。

  •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标准和法律责任

    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条的规定,对于窝藏、包庇罪的量刑如下:如果情节较轻,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情节严重,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具体包括为犯罪人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犯罪的人。如果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

  • 肇事逃逸尚未构成犯罪标准是什么
  • 司机撞死人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会被判多久
  •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如何赔偿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