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肇事 > 交通肇事知识 > 如何合法追究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责任

如何合法追究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责任

时间:2024-01-10 浏览:2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60349
导读:在发生交通事故以后,可以报警处理。交警在收到报警之后,会到现场勘查情况,并且追踪交通肇事逃逸的车主,并且对现场情形进行判断。如果找到相关肇事者,会要求肇事者承担相关的责任。

一、对付肇事逃逸的一般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当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且构成犯罪时,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人将承担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对于肇事后逃逸的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并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肇事逃逸后,将承担全部责任。但是,如果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存在过错,责任可以减轻。如果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或毁灭证据的,将承担全部责任。

在肇事逃逸后,对于第三方的损失赔偿情况如下:交强险应该赔偿第三方的损失,但是商业保险通常对肇事逃逸的情况不予赔偿。

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将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如果发生以下情形之一:(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二)被保险机动车在被盗抢期间肇事的;(三)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如果发生以上情形并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将不承担赔偿责任。

二、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措施

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人,应该尽快将其抓捕归案。即使交通肇事者投保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保险公司也只会在交强险的责任赔偿限额范围内进行赔偿,超过部分仍由肇事致害人承担。以下是抓捕肇事逃逸者的方法:

1. 启动查缉预案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根据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交通事故现场痕迹、遗留物等线索,及时启动查缉预案,布置堵截和查缉。

2. 发布协查通报或社会公告

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发协查通报、向社会公告等方式要求协查、举报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或者侦破线索。发出协查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告时,应提供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基本事实、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情况、特征及逃逸方向等有关情况。

3. 部门间紧密合作

接到协查通报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立即布置堵截或排查。发现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或嫌疑车辆的,应扣留,并依法传唤交通肇事逃逸人或与协查通报相符的嫌疑人,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立即派交通警察前往办理移交。

对于车主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情况,如果相关情节较为严重,将被判处三年到七年的有期徒刑。如果因交通肇事自身为全责方且导致他人死亡,则将被判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公安机关会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羁押。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二次醉驾有小事故逃逸法院判决

    二次醉驾造成小事故后逃逸的判决情况。法院将按照危险驾驶罪处罚,并可能吊销驾驶证。同时讨论了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界定,涉及基本罪构成要件、对象的定义和因果关系等因素。还提及了其他相关罪行和处罚情况。

  • 肇事逃逸的量刑标准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量刑标准。对于逃逸行为具备特别恶劣情节,将被判处有期徒刑。文章详细解释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定义,包括逃逸的前提和认定情形。此外,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也进行了阐述,认为该行为的心理态度应限于过失。对于逃逸行为的刑罚,文章根据不同情

  • 交通肇事罪的行政处罚问题

    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及刑事责任,指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事故并逃逸的行为可构成交通肇事罪。该罪不适用行政处罚,责任人需承担刑事责任。对逃逸行为人,公安机关会吊销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

  • 摩托车酒驾肇事逃逸的法律处罚

    摩托车酒驾肇事逃逸的法律处罚问题。摩托车酒驾肇事逃逸属于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之一,会受到严厉的法律处罚。根据不同情节,处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等。了解相关法律规定,遵守交通规则,杜绝酒驾行为是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的必要措施。律师介入量刑和取证过程可能会

  • 窝藏、包庇罪的法律解析
  • 酒驾、醉驾与肇事逃逸的法律关系
  • 交通肇事逃逸认定要件的法律术语解析
交通肇事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