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一方逃逸导致事故责任无法认定,逃逸一方将负全部事故责任。
对于逃逸的当事人,如果情节严重构成犯罪,将被吊销驾驶证,并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如果逃逸行为导致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死亡,将被判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另外,肇事后逃逸可能使行为性质发生变化,从一般的违法行为转变为犯罪行为。例如,一人驾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一人重伤且负主要责任。如果不逃逸,这只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但如果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将构成交通肇事罪,触犯《刑法》。
根据伤亡人数确定犯罪情节的标准。如果造成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但不超过10人,或者重伤1人以上且情节恶劣、后果严重,将被视为重大事故。如果造成死亡2人以上或者重伤11人以上,或者同时造成死亡1人和重伤8人以上,将被视为情节特别恶劣。
根据财产损失数额确定犯罪情节的标准。如果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并且无能力赔偿造成的公共财产或他人财产直接损失,损失数额在60万元以上,将被视为重大公私财产损失。
逃逸行为是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包括交通肇事后逃逸和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但是,这两种情形适用的条件不同。
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导致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逃逸是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原因。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导致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将根据刑法第232条和第234条第2款的规定,分别以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交通肇事罪中的举证责任分担问题。对于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举证责任是均等的;而对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非机动车或行人的举证责任采取倒置原则。文章还介绍了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标准。
交通肇事罪的法律定义、构成要件和相关法律依据。该罪行主体是年满16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主观方面是过失。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法规并导致重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法律依据包括《刑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通知以及各部门颁布的相关
酒后肇事逃逸的判定标准,包括行为人在交通事故后逃离现场的各种情形。对于酒后驾车,根据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处罚力度加大,醉酒驾驶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对于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累犯,处罚更为严厉。
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及刑事责任,指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事故并逃逸的行为可构成交通肇事罪。该罪不适用行政处罚,责任人需承担刑事责任。对逃逸行为人,公安机关会吊销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