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的主体 > 债权人 > 借款人失踪有什么好办法?

借款人失踪有什么好办法?

时间:2023-04-20 浏览:1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63900
导读:借款人失踪是可以刊登公告延长诉讼时效的,之后也可以选择向人民法院起诉。当然了,如果借款人失踪的情况下,债务上是有保证人的情况之下,是可以向债权人主张债权的,如果有配偶的那么也可以要求配偶偿还,应为涉足夫妻共同债务。

一、借款人失踪有什么好办法?

1、刊登公告,延长诉讼时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条第四项明确规定:“当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对方当事人在国家级或下落不明当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级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具有主张权利内容的公告的,除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特别规定外,应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的‘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因为根据《民法典》第188条、第194条、第195条规定,债权的诉讼时效为3年。超过3年,若债务人以此作为抗辩理由,且债权人无诉讼时效中断、中止情形(如遭遇自然灾害等)的证据,债权人将面临非常大的败诉风险。

所以,只要刊登公告,就意味着延长了诉讼时效。其实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些欠钱的人还是比较要脸面的,不希望被别人指指点点说不讲信用,当他看到这样的消息没准儿就把钱给还了。

2、债务上有保证人的,向保证人主张债权

为了保障债权的实现设立保证人,如果到期债务无法清偿或不可能清偿,由保证人向债权人清偿债务。保证人清偿债务之后可以向债务人追偿。

3、有配偶的,可以要求配偶偿还

因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一方名义所欠的债务,如果能够举证证明借款用于家庭开支或者改善家庭生活等行为,应该由夫妻共同偿还。

4、向法院提起诉讼

有的债权人可能会提出疑问,明明欠款人已经找不到了,又怎么向法院诉讼呢?事实上对被告下落不明,无法当面送达开庭通知的被告,法院会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公告时间一到,不论被告是否看到该公告,都视为已经送达。

庭审中进行缺席审判,经法院对债权人提出的债权证明进行审查,然后作出判决。在判决生效后无法获得清偿的债务,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二、债务人失踪两年以上怎么处理?

申请宣告失踪,向债务人财产代管人主张债权

如果债务人失踪两年以上,那么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可以申请宣告失踪。申请宣告失踪的主体应该是债务人的亲属和利害关系人,债权人属于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宣告失踪。宣告失踪后根据《民法典》第41条规定,失踪人的财产由他的配偶、父母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代管。失踪人所欠税款、债务和应付的其他费用,由代管人从失踪的财产中支付。

在当代的社会借款人失踪的话也是有一定的处理方式的,这并不意味着债权人的债权就没有办法得到主张了,如果说债务存在保证人的话,那么可以向保证人主张债权,而且也可以通过刊登公告的方式完成公告送达,所以如果要诉讼的话也是可以的。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夫妻财产约定的有效性对债权人的影响

    夫妻财产约定的有效性对债权人的影响。在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其妻子出示夫妻财产协议书,但债权人并不知夫妻间的财产约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债权人有权请求借款人以饭店经营收入偿还借款,因为夫妻财产约定仅在第三人知道时才具有约束力。

  • 债权人的清偿要求

    《民法典》生效和《合同法》失效背景下,债权人清偿要求的相关问题。在合同法律约束力方面,当事人需按约定履行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针对原告和被告之间的补充协议,其效力得到了肯定,并需按此履行各自义务。同时,借款人应按约定返还借款,如未约定或约定不

  • 借款协议的管辖约定

    借款协议的管辖约定。在拟定借款合同时,需要注意约定管辖法院的要求和技巧,避免多个管辖法院、明确具体且不能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若无约定管辖法院,则根据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确定管辖法院。此外,共同借款人对债权人负连带责任,担保分为一般担保和连

  • 如何处理欠款无力还款的情况

    如何处理欠款无力还款的情况。合法的借贷关系受到法律保护,如果借款人暂时无力偿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责令其分期偿还。债权人还可以选择起诉,采取法律途径维护权益。个人借贷时,借款人应考虑借款人的品德和偿还能力,及时依法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文章中还介绍

  • 网贷借款协议的法律效力
  • 欠款2000元不还应采取的法律措施
  • 债权人死亡担保人要如何办
债的主体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