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担保法第7条规定,作为担保人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必须具备代为清偿债务的能力。这意味着担保人需要具备代为清偿金钱性质债务或履行其他给付的能力。保证人的基本条件是具备代为清偿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保证人资格的基本要求并非强制性规定,因此保证人不具备代偿能力并不能认定保证合同无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如果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代为履行非金钱债务,但保证人无法实际履行,导致债权人损失,保证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担保法的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任何具备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都可以作为保证人。最高人民法院在《担保法解释》中明确了五种可作为保证人的其他组织类型,包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联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社会团体以及乡镇、街道、村办企业。
根据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以下主体不得作为保证人:
对于从事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如果其并非从事公益事业且符合国家政策允许从事经营活动的要求,可以担任保证人。最高人民法院在《担保法解释》中规定,从事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如无其他导致保证合同无效的情况,其签订的保证合同应当认定为有效。
担保人为他人的债务提供担保责任,包括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两种方式。
一般保证是指在债务到期后,债务人不能偿还债务时,保证人才需要代替债务人偿还债务。保证人只需要偿还债务人无法偿还的部分,债权人不能直接向保证人要求偿还款项,必须先起诉债务人。
连带责任保证是指在债务到期后,债权人可以直接向保证人要求承担保证责任。保证人在偿还债务后可以向债务人追索偿还的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
连带债务人与共同债务人的区别。连带债务人只在保证合同中承担连带责任,只在担保范围内承担责任;而共同债务人则对所有债务承担责任,包括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和其他连带义务人的份额。债权人可以要求连带债务人履行债务或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而对于共同债务人,每个
贷款担保人在涉及银行抵押借款或大规模民间借贷行为中所承担的责任。担保人需承担连带责任保证和一般责任保证,具体取决于保证合同中的规定。若担保人死亡,其继承人需在继承财产范围内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保证合同的目的是确保债权人权益的落实和保护。
法律规定,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证人。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第六百八十三条规定,机关法人不得为保证人,但是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以公益为目的的非营利法人、非法人组织不得为保
贷款紧急联系人不用承担法律责任,但是担保人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有的民间借贷,没有签订任何合同。并且有的人会在借款时设定借款紧急联系人,以防债务人逃避还款债务。没有约定保证份额的,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可以要求任何一个保证人承担全部保证责任,保证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