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主要审查的是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而不包括行政机关所作的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是否超出了行政机关的法定权限、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遵守了法定的程序、是否存在滥用职权等。
(2) 违法具体行政行为的认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只要认定具体行政行为存在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滥用职权(行政处罚显失公正是滥用权的表现之一)、依法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等情形之一,即可认定该具体行政行为为违法行为。
(3) 审查依据的来源人民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主要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行政规章。
人民法院只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不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如果当事人不服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规章或者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则不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法院将不予受理。司法审查的对象只能是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
如果人民法院在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时发现,该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具有普遍性抽象性的行政行为是违法的,法院只能通过判决撤销具体行政行为,而不能确认、宣告抽象行政行为违法,更不能以判决的方式将其撤销。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以法律为依据,并参照规章。在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时,首先要根据法律、法规对规章的合法性进行鉴别和评价,合法的予以参照,不合法的则不予参照。
(二) 合法性审查与合理性审查人民法院在行政案件中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判决权,对行政机关的法定职权予以尊重。合法性审查原则指的是人民法院在审判中原则上只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违法进行审查和判决,而不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理作出判决。行政诉讼法原则上限制了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合理性的审查权力。
(三) 合法性审查与合理性审查的关系人民法院对于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进行变更。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审查有严格限制:必须是属于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具体行政行为。
(四) 司法权不代行行政相关权利除对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行为可以进行直接变更外,法院的司法权不得代行行政机关的行政相关权利。理论上认为,进入审判程序后,行政相关权利不再具有主动性,应受司法权的约束。然而在实际中,法院不能代替行政机关行使行政相关权利,只能监督行政机关的行使,而不进行纠正。
总之,法院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审查时,被告往往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法院审查的对象仅限于具体行政行为,不包括抽象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对象。
合同无效后的财产返还问题。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八条,合同无效后应返还因合同取得的财产,如无法返还原物则进行折价补偿。若双方均有返还义务,存在重合部分可相互冲抵。
合同无效时是否需要提起撤销的问题。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合同无效不一定需要提起撤销合同诉讼,因为无效合同遭受损失的一方可以要求过错方赔偿损失。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无效的具体情形以及合同无效与合同解除的区别。
城管协管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对违章商贩的物品进行暂扣处理的权利。规定明确了暂扣物品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包括制作暂扣清单、告知当事人等。同时,也规定了依法没收的非法财物的处理方式以及罚款的缴纳和上缴国库的流程。
新《公司法》下中介机构的赔偿责任采取过错推定原则的相关内容。中介机构的职员因过错给承租人造成损失,中介机构需承担责任。同时,如果中介机构提供不实信息或存在欺诈行为,也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中介机构需事先核实资料,如因出租人提供的信息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