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谨慎审查签约对象
在订立技术合同之前,应从主体资格、缔约能力和信誉三个方面进行审查。
2. 约定技术合同有关权益归属
(1) 确定技术合同所涉及的技术的权益归属。
(2) 签订技术开发合同时,要约定开发完成的技术成果的归属。
3. 约定风险责任
4. 约定后续改进的技术成果的归属
5. 约定技术的使用范围和保密责任
6. 技术合同中要设立担保
7. 注意有关技术合同的区别
技术咨询合同与技术服务合同、技术服务合同与技术开发合同、委托开发合同与合作开发合同等容易混淆。混淆了合同的性质,容易使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出现错位,导致不应有的纠纷。
1. 技术开发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为避免以后产生无谓的纠纷,当事人应在合同中约定技术开发合同的性质。不同的技术开发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同,特别是对于技术开发合同而言,更要明确是委托开发还是合作开发。提供资金、设备、人力但未参加实质性研究开发工作的合同应属于委托开发合同。不能以合同名称来判定合同的性质,以免导致当事人对合同性质产生误解。
2. 委托技术开发合同中,当事人的主要义务均为法定义务。因此,即使当事人没有约定,也要履行。但为了更好地履行合同,最好由双方当事人对合同义务加以细化。如项目名称、研究开发成果的具体标准、履行期限、计划、进度、方式、地点、当事人的保密义务、技术成果的归属和分享、验收的标准和方法、研究开发费用的支付方法和方式、开发项目中某些关键术语的解释、争议的解决方法、违约责任以及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等。明确上述内容有助于双方当事人明确各自的责任,准确地履行合同义务。
3. 当事人应特别注意开发项目失败的判断标准。最好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何种情况下开发项目失败属于技术风险,认定的标准是什么。若为技术风险,则应约定如何分担损失。
4. 在合同成立后,双方当事人应按合同约定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是在日后纠纷产生时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的最佳方式。在履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技术开发合同本身的复杂性。当事人在履行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原因存在一些过错,只要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没有对研究开发工作造成消极影响,当事人就不应无休止地挑剔对方履约缺陷,动辄要求支付违约金或赔偿损失。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一旦出现开发失败的迹象,当事人应根据规定及时通知对方,并采取措施以防止损失的扩大。如果未能及时通知对方并采取补救措施,导致损失扩大,那么责任方应承担扩大部分的损失。
在实践中,委托开发合同往往涉及较大的投入、规模、周期长且难度高。为了避免开发失败和随之而来的纠纷,委托人应事先进行充分的选题工作,避免草率签约。在合同设计上,应与研究开发人友好协商,最好能够分阶段实施,并加强对中间环节的监督检查,同时对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估和后续科研方面的论证。
在履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都应注意取得和保留相关的证据,例如不可抗力的证明、对方严重违约的证明以及自己及时履行通知义务的证据等,以便应对可能出现的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技术开发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在委托技术开发合同中,当事人的主要义务均为法律义务。当事人应特别注意判断开发项目失败的标准。合同成立后,双方应积极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具体情况下需要严格基于法律规定进行认定,但技术合同的具体条款需要根据所开发的技术事项和相关事项进行处理,以约定违约风险和技术风险。
买卖合同与借款合同的成立问题。依据我国法律,买卖合同是否为假并不直接影响借款合同的成立。二者都是在合同双方签字或盖章时成立。同时,居间合同的成立则需满足合同主体资格、意思表示真实、合法性和社会公共利益等要件。
合同签订流程及管理办法,详细阐述了合同从起草到执行、审核、签署盖章、存档备案以及合同变更转让解除的完整流程。其中涉及了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审核重点,强调了合同内容的规范性、合法性及风险防范,并指出了合同变更、转让及解除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的法律约束力以及合同生效的条件和时间。对于需要批准或登记才能生效的合同,未办理相关手续会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生效需满足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包括行为人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合同的生效
工程验收单盖合同专用章的效力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合同成立和效力与盖章有关。公章具有最高效力,可代表法人意志,用于公司对外事务。而合同专用章仅在签约范围内代表单位。因此,工程验收单应盖单位公章,而非合同专用章。在选择章别时,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