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在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后,如果买受人迟延付款或出卖人迟延交付房屋,经过催告三个月后仍未履行,买受人有权解除合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规定,根据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的规定,出卖人迟延交付房屋或买受人迟延支付购房款,经催告后在三个月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当事人一方请求解除合同的,应当予以支持,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
如果法律没有规定或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的合理期限为三个月,需经对方当事人催告后方可行使。如果对方当事人没有催告,解除权应在发生之日起一年内行使,否则解除权将消失。
根据《民法典》第585条的规定(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违约各方应根据各自违约形态承担相应责任,不适用过失相抵原则。过失相抵是指当权利人亦有过失导致损害发生或扩大时,法官可按过失比例将损害在权利与义务人之间进行分摊,减轻或免除义务人的赔偿责任。过失相抵最初适用于其他领域,而现代大陆法系及美英法系国家的民法大多将该制度扩展到《民法典合同编》领域。
《民法典》未规定双方违约实行过失相抵原则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到双方违约情况的复杂性,以及过失相抵与双方违约在适用方面存在三大区别:
因此,在处理双方违约时,应首先明确双方各自违约的具体形态,然后确定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并由各自向对方承担。如果双方应承担的责任属于同种责任且可以抵销,双方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抵销各自的责任;如果双方应承担的责任属于不同责任,但经双方协商一致,且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也可以进行抵销。此外,如果合同当事人为两个以上的多数,在双方违约情况下,可能会涉及更复杂的连带责任或按份责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处理。
在买受人违约的情况下,买受人预交的定金不予退还。而在出卖人违约的情况下,应按照买受人预交的定金不超过全款的10%的金额,赔偿200%。这样的规定旨在保护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符合我国的法律规定。
我国合同法中关于约定合同解除的规定。当事人可协商解除合同并约定解除条件。解除权的消灭有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期限限制。合同终止后,结算清理条款仍有效,包括银行汇票结算、商业汇票结算、银行本票结算、支票结算、汇兑和委托收款等方式。清理应按合同约定进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相关解释,包括违约金的调整标准、违约金数额或损失赔偿额的确定方法,以及出卖人未能及时提供房屋权属证书的责任。对于合同中没有约定逾期付款违约金标准的,可以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计算。
我国《合同法》中解除合同与终止合同的区别。合同终止是指按约定履行完毕后结束,而解除合同是在期满前结束。合同终止有多种情形,终止后当事人需履行通知等义务。合同解除可由当事人协商或法定情形导致,解除后未履行部分终止,已履行部分可要求恢复或赔偿。合同解除与
合同违约前的正常履行处理方法以及合同解除的情形。对于预期违约,守约方可采取自救措施、寻求司法救济或坚持合同效力。合同解除的情形包括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明确表示或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以及债务人迟延履行主要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