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合同无效的诉讼属于确认之诉。
确认之诉需要考虑诉讼时效的问题。无效合同的确认受到诉讼时效的限制,这在法律上有明确的依据。从无效合同的惩罚性角度来看,也应受到诉讼时效的限制。然而,无效合同的确认受到诉讼时效的限制,并不会改变无效合同的性质。
合同当事人并没有享有确认合同无效的法定权利。只有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有权确认合同是否有效。合同效力的认定实质上是国家公权力对民事行为进行的干预。
合同以外的第三人如果希望通过起诉的方式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必须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的起诉条件。因此,第三人如果与诉讼标的没有利害关系或者仅有事实上的利害关系,则不能作为原告起诉。只有与涉案合同约定事项具有法律意义上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人,才能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确认合同无效纠纷”的诉讼。
合同无效的确认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当事人以合同有效为由起诉,法院主动审查确认合同无效;另一种是当事人请求确认合同无效。
合同成立后,能否产生法律效力,能否产生当事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要视合同是否具备生效要件。
合同当事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以及缔约能力,才能成为合格的合同主体。如果主体不合格,合同将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即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应当真实反映其内心的意思。
合同不得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即合同条款中约定的权利、义务及其指向的对象即标的等,应符合法律的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二是合同的目的必须合法,即当事人缔约的原因合法,并且是直接的内心原因合法,不能存在以合法的方式达到非法目的等规避法律的行为。
合同还必须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合同生效所必须具备的形式要件。
因此,在请求确认合同无效的确认之诉范畴内,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合同的内容不能违反法律规定,也不能违反公序良俗,更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合同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这些都是合同生效的要件。
违规集资建房的购房合同的效力问题。文章指出,房产和土地分别卖给不同买方、产权主体问题以及价格欺诈和显失公平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购房合同无效。购房合同具有确认买卖关系、作为按揭贷款材料、缴纳税款依据以及办理房产登记和交易手续的作用。
合同无效后的财产返还问题。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八条,合同无效后应返还因合同取得的财产,如无法返还原物则进行折价补偿。若双方均有返还义务,存在重合部分可相互冲抵。
合同无效时是否需要提起撤销的问题。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合同无效不一定需要提起撤销合同诉讼,因为无效合同遭受损失的一方可以要求过错方赔偿损失。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无效的具体情形以及合同无效与合同解除的区别。
新《公司法》下中介机构的赔偿责任采取过错推定原则的相关内容。中介机构的职员因过错给承租人造成损失,中介机构需承担责任。同时,如果中介机构提供不实信息或存在欺诈行为,也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中介机构需事先核实资料,如因出租人提供的信息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