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名股东是指在设立公司时,一方同意以其名义参与,但实际上并不出资,公司的注册资本全部由他方投入。挂名股东在公司的工商登记资料上被记载为股东,但实际上没有实际出资。
隐名股东是指为了规避法律或出于其他原因,借用他人名义设立公司或以他人名义出资,但在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中却记录为他人的出资人。与此相对应,显名股东(或挂名股东)是指在工商登记资料上被记录为股东,但实际上没有实际出资。
挂名股东主要有两种形式:
这种形式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实际出资人为了规避法律限制,借用他人身份设立公司;二是实际出资人出于其他原因不愿公开身份而借用他人名义开设公司。在实践中,被借名者通常是亲属、朋友或与实际出资人在管理、产权等方面有关联的自然人或法人单位。
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股权转让过程中,为了规避税收、规避对股东人数的限制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约定在股权转让后不办理工商登记,从而在公司章程、工商登记材料和股东名册上,转让方成为挂名股东。虽然受让方不具备股东资格的形式要件,但却具备参与公司治理、收取资本收益等股东资格的实质要件。
隐名股东主要有两种形式:
与挂名股东相对应,公司实际出资人由于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为了规避法律,让其他人“挂名”进行公司的注册登记,而自身或委托他人从事公司的经营管理,并享受公司收益。例如,法律规定不得经商的国家公务人员投资开办公司大多属于此类情况。
公司实际出资人由于各种原因,不愿公开自己的股东身份,由并未出资的其他人身份代为登记为股东,或与其他股东约定由其他股东将自己的出资“捆绑”登记。与挂名相对应,实际出资人则成为“隐名股东”。
集团和有限公司在概念、特点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区别。有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股东责任限于出资额,公司承担债务。而企业集团是由多个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旨在发挥群体优势、实现规模经济,集团本身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集团的成员单位独立
公司减少注册资本的途径和情形。公司可以通过减少出资总额和改变出资比例,或者减少各股东的出资来实现减资。减资的情形包括资本过剩、严重亏损、注册资本逾期未到位、公司分立等。此外,还介绍了减资的分类,包括实质性减资和形式性减资,并解释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股东会决议侵害股东权益时股东的救济方式。包括申请确认股东会决议无效和撤销股东会决议的情形和规定,并强调了除斥期限和保留证据的重要性。股东在维权过程中应了解这些内容和相关法律规定,确保自身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的出资方式,包括货币出资、实物作价出资、工业产权出资和土地使用权出资等。同时,文章也介绍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区别,如股权表现形式差异和股东人数的限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