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在司法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这可能会否定当前的医疗事故鉴定体制,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因为我们进行的是对我国现行司法鉴定管理制度的重大调整,旨在使司法鉴定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司法活动。
首先,医疗纠纷涉及到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对于是否要追究当事人和医疗机构的相关责任,以及给予医疗纠纷受害者法律救济,都需要依赖于对医疗纠纷的定性和其他具体情节的鉴定。因此,鉴定在纠纷的定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医疗纠纷的定性可以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认定、卫生行政部门的认定以及医学会组织鉴定来实现。
然而,目前来看,前两种认定医疗事故的途径在实践中使用较少,医疗纠纷的定性主要通过医学会组织的专家鉴定来完成。由于医疗纠纷大多属于民事纠纷,主要通过医患双方协商解决而非诉讼途径,因此医疗事故鉴定的规定并不具有强制力。换句话说,通过非诉讼途径解决医疗纠纷争议所涉及的医疗事故鉴定,不适用相关规定。
其次,医疗诉讼中涉及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受影响较小。司法鉴定包括法医类鉴定、物证类鉴定、声像资料类鉴定和其他类鉴定。从事这些鉴定活动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登记、名册编制和公告后才能从事司法鉴定业务。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医疗纠纷的定性涉及人身损害的内容,医学会及其专家库未经过登记、名册编制和公告等法定程序,因此无权组织和进行鉴定。然而,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0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有争议的人身伤害医学鉴定或精神病医学鉴定,应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此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也对医疗事故鉴定的组织形式、鉴定人员选任、鉴定程序、鉴定方法以及鉴定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定。因此,医疗事故鉴定仍然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各级医学会仍然可以接受各方的委托,受理并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卫生行政部门在处理医疗事故时,应将最终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作为处理依据。上述法规和规章是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依据,它们将鉴定结论定性为事故处理的依据,因此再次鉴定结论的效力高于首次鉴定结论。
一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再次申请过程。申请人对先前鉴定的”诊治概要”、”分析意见”和”结论”表示不服,并详细列举了对鉴定结果的不同看法和依据。申请人认为鉴定结果不符合事实、不科学、不公正,特别是在医疗过程的常规遵守和告知义务履行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申请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解读。鉴定结论需得到超过半数专家的一致意见,并详细记录每位专家的意见和讨论情况。专家鉴定组需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及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
定点医疗机构的申请书的撰写要求。包括填写方式、申请内容、机构类型选择、大型医疗设备清单的填写要求,以及提交时需附加的各种材料。同时,还提到了统计范围和单病种种类及价格目录的要求。
医疗纠纷的处理时间问题。医疗纠纷处理时间因情况不同而异,简单的纠纷可能在数月内处理完毕,复杂的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久。涉及证据清晰、责任认定容易达成一致的纠纷处理较快,涉及复杂医学问题和责任认定分歧较大的纠纷处理较慢。医疗纠纷的开庭时间和立案时间也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