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损害的法医学鉴定属于自行鉴定或司法鉴定程序,由医疗纠纷当事人或司法机关决定进行。该程序由公、检、法、司、卫等系统的法医鉴定机构组织承担,旨在为当事人自选协商解决纠纷或通过诉讼解决纠纷提供服务。
与行政鉴定不同,医疗纠纷的法医学鉴定具有以下特点:
在医疗纠纷的法医学鉴定中,必须重视对医疗纠纷或事故的情况调查、现场勘验和现场保护。这些步骤不仅可以为进一步确定法医学检验的重点、步骤和方法提供参考,还可为做进一步的法医学检验和药物检验提供材料,并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提供必要的文证和物证。
在医疗纠纷的鉴定中,应注意邀请或询问医疗纠纷发生单位以外的临床专家。这样做既能帮助正确判定和处理医疗纠纷,同时对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尸体检验应尽早进行,在解剖前应结合调查情况和有关材料初步分析可能导致死亡的原因,以确定解剖方式。尸体解剖应全面、系统、规范进行。在剖检过程中,应按规范取足所需的组织检材,对各重要生命脏器的病理组织学检查一般是不可缺少的。怀疑中毒致死的情况下,必须取足心血、肝、肾等组织,以便进行药物化验。药物化验不仅要进行定性分析,还必须进行定量测定。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情况,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在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的情况下,若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双方当事人应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
医疗损害的法医学鉴定旨在通过全面、系统的法医学活体或尸体检验,对医疗纠纷与事故所涉及的病人的伤残或功能障碍原因及其程度进行科学判断,同时对中死亡病人的死亡原因作出科学分析。结合医疗纠纷与事故的调查访问和现场勘验,对分析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是否为引起伤列、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其参与度等专门性问题向委托机关或当事人发表意见。
医疗机构内死亡尸体存放时间的规定。患者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至太平间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经医疗机构允许,严禁将尸体放置在太平间以外的地方。尸体处理需遵循一定程序,涉及尸检、家属处理等方面。医疗机构有责任暂时存放尸体,但太平间不是长期存放地。
乡镇卫生院处理医疗纠纷的程序及赔偿标准。首先建议进行调解,包括医患沟通和第三方调解。如调解不成功,则进行司法鉴定,根据结果走法律程序。法律诉讼流程包括向医疗机构投诉、申请处理、医疗事故鉴定等步骤。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陪护费。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协商调解具有成本低廉、效率较高的优势,但前提是双方遵守法律规定。如协商不成,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调查后给出处理意见,再次协商调解或建议患者或家属进行鉴定。
根据《民法典》规定,医疗机构或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有过错导致患者受损时,应承担赔偿责任。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构成医疗侵权责任的要件,可以通过司法鉴定来确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如果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