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公司发展史中,尤其是在股份公司的发展史中,大股东利用自己的优势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屡见不鲜。这对我国股份公司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对少数股东权益提供切实、适当的法律救济,成为了我国公司法制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包括新近颁布的《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确已规定了不少少数股东应享有的权利,同时亦规定了对一些少数股东权益的法律保护方式。然而,这些法律救济方式并不够有效。
与我国少数股东所处的环境相比,英国和美国的法律为少数股东提供了较好的权益救济制度。在英国公司法中,少数股东不能直接就公司所遭受的侵害或公司内部事务中的不规范行为提起诉讼,即“福-斯诉哈*特规则”。根据英国普通法,股东要提起诉讼必须证明其个人权利受到侵害或有资格就给公司造成的侵害提起诉讼。英国法提供了几种诉讼方式,包括个人诉讼、代表诉讼和派生诉讼。
在我国公司法中,根据“资本多数决”原则,股东被分为控制股东和少数股东。在公司的运行过程中,由于该原则的作用,“两类股东之间发生结构性、普遍性的利益冲突也是必然的”。因此,对如何协调两者利益关系,特别是制衡和防止控制股东滥用权利、维护少数股东合法权益方面的课题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外法学界长期的研究课题。新订《公司法》在少数股东权益维护方面有了更强的操作性,旨在建立避免和化解两类股东之间利益冲突机制,以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行。
公司章程的目的、公司法人资格、公司类型、注册资本、经营范围、股东权利和义务等核心内容。公司依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股东认缴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和注册资本需明确,并需召开股东会通过修改决议进行变更。同时,股东会作为公司的权力机构,行使广泛的职
隐名股东的退出方式及其定义、特征,以及与显名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差异。隐名股东可通过老股转让或并购方式退出投资。隐名股东以他人名义出资,但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中却记载为他人的出资人。隐名股东需合理运用法律规定解决投资问题以保障自身权益。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不必由董事长担任,还可以由执行董事或经理担任,需依法登记。不能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人群包括无民事行为能力者、正在被执行刑罚者等。一人可同时担任多个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但需遵守公司法关于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要求,且不得滥用职权。
临时股东大会是否需要律师见证的问题。文中提到,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召开股东会并不需要律师到场见证,只要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召集程序、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即可。同时介绍了股东会决议包括的内容和临时股东大会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