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过失行为的构成要件是衡量医疗行为是否构成过失行为的标准。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可分为三类:
对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除了民事责任外,不适用当事人申请处理程序和当事人协商处理的范围。处理机关应为卫生行政主管机关和法院。当事人无法自行协商解决或协商无效时,民事责任除外。
在当事人协商解决阶段,医方应在解决后的7日内履行报告义务。需鉴定的问题由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并由双方协商预交和承担鉴定费用。在争议解决前,卫生行政部门并无职责主动处理。对于重大医疗过失事件,医方应在12小时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卫生行政部门应进行医疗事故判定或将其移交给医学会鉴定,鉴定费用由医方承担。
当事人可以根据情况申请处理,但申请后应适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处理程序。卫生行政部门应在10日内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申请。若受理申请,则进行医疗事故判定或将其移交给医学会鉴定,并由申请人预交鉴定费用。若不构成医疗事故,则由申请人承担鉴定费用。对于发生重大医疗过失事件且医方违反报告规定的情况,患者可以申请处理。然而,申请处理的程序、各方职责、权利和义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难以理解。
诉讼优先原则适用于可能在诉讼中处理的问题,卫生行政部门不处理或终止处理。但仍应履行责令医方采取救治措施以及对违反报告义务行为的处分等行政专有职权。诉讼优先原则适用于当事人申请处理争议的情形。然而,由报告引发的行政处理程序不应终止,这将导致不同机关对同一问题同时做出认定,这是不适宜的。另外,医学会明确规定不受理法院已受理的事故鉴定,这可能导致卫生行政部门无法处理。因此,我们认为,由报告引发的行政处理程序应在除了行政职权处理的事项外终止处理。
交通事故中的责任分配原则,依据相关法规,赔偿责任按主次责任划分比例承担。共同侵权者需承担连带责任,对于间接结合导致同一损害后果的,按过失大小或原因力比例承担责任。赔偿内容包括医疗治疗支出、误工减少的赔偿、伤残导致的赔偿以及死亡的赔偿。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执行方式。包括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和法院要求鉴定三种方式。共同委托鉴定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当地医学会进行;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则根据医疗过失行为和当事人要求处理争议来组织;法院要求鉴定则是主审法官在必要时启动鉴定程序。
医疗事故鉴定的办理时限及相关流程。医学会在收到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通知双方当事人提交材料,双方应在10个工作日内提交相关材料。医学会在接到材料后的45个工作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鉴定书。鉴定流程包括核实身份、宣读纠纷原由、抽签、介绍专家组成员、当事人陈述
医疗纠纷赔偿金额的协商确定过程。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协商时需考虑医疗事故的等级和损害程度。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书确认赔偿金额。如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调解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另外,本文还介绍了申请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的支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