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是指在医疗活动中,由依法取得执业许可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违规行为导致患者发生人身损害后果的情况。医疗事故的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医疗事故的主体必须是依法取得执业许可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医疗机构指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经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包括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疗养院、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妇幼保健院(站、所)、急救中心、临床检验中心等。医务人员指依法取得执业资格的医师、护士、药师及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非法行医的人员不具备执业资格,因此不能进入医疗事故鉴定程序。
医疗事故要求医疗行为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诊疗护理常规、规范等。
医疗事故要求医务人员在行为中存在心理上的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如果主观方面不是过失而是故意,不能进入医疗事故鉴定程序。如果主观方面属于意外,也不能进入医疗事故鉴定程序。
医疗事故要求患者在医疗行为后发生了人身损害的后果。
医疗事故要求患者伤亡的结果与医务人员主观方观的过失、违规具有直接因果关系,而不是间接的。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发生争议,涉及患者的生命权、健康权的情况。医疗纠纷的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医疗纠纷的主体是医患双方。
医疗纠纷的客体是患者的生命权、健康权。
医疗纠纷必须是发生在医疗活动中。
医患双方对产生的损害、损害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式出现了分歧。
除了由医疗过错和过失引起的医疗纠纷外,有时医方在医疗活动中并没有疏忽和失误,仅仅是由于患者单方面的不满意而引起纠纷。这类纠纷可能是因为患者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对正确的医疗处理、疾病的自然转归和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以及医疗中的意外事故不理解而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患者毫无道理的责难而引起的。这种情况也被称为医疗侵权纠纷,即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对医疗行为及其后果是否侵权及侵权责任的争议。
综上所述,医疗事故的要件包括主体、行为的违规性、主观方面具有过失、患者存在人身损害后果以及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医疗纠纷的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发生的环境及双方出现了分歧。
医疗机构内死亡尸体存放时间的规定。患者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至太平间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经医疗机构允许,严禁将尸体放置在太平间以外的地方。尸体处理需遵循一定程序,涉及尸检、家属处理等方面。医疗机构有责任暂时存放尸体,但太平间不是长期存放地。
乡镇卫生院处理医疗纠纷的程序及赔偿标准。首先建议进行调解,包括医患沟通和第三方调解。如调解不成功,则进行司法鉴定,根据结果走法律程序。法律诉讼流程包括向医疗机构投诉、申请处理、医疗事故鉴定等步骤。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陪护费。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协商调解具有成本低廉、效率较高的优势,但前提是双方遵守法律规定。如协商不成,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调查后给出处理意见,再次协商调解或建议患者或家属进行鉴定。
医疗事故罪的构成要件及医疗责任事故罪的定义。医疗事故罪侵犯的客体包括医疗单位的工作秩序及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犯罪对象是病人。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行为人必须是医务人员,且其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造成就诊人死亡或健康严重损害。根据法律规定,不同情况将追究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