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如果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医务人员未履行其义务导致患者损害,医疗机构也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二条,如果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受到损害,并满足以下情形之一,可以推定医疗机构存在过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四条,如果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受到损害,并满足以下情形之一,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在第一项情形中,医疗机构或其医务人员也存在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患者要求查阅、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提供。
如果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根据医疗事故等级和情节,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限期停业整顿直至吊销执业许可证。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根据刑法关于医疗事故罪的规定,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情况,可以给予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
根据医疗事故的情节,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医务人员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的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其执业证书。
当医生和医疗机构发生医疗纠纷时,双方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进行协商解决。如果患者不同意协商,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医疗纠纷。
医疗机构内死亡尸体存放时间的规定。患者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至太平间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经医疗机构允许,严禁将尸体放置在太平间以外的地方。尸体处理需遵循一定程序,涉及尸检、家属处理等方面。医疗机构有责任暂时存放尸体,但太平间不是长期存放地。
乡镇卫生院处理医疗纠纷的程序及赔偿标准。首先建议进行调解,包括医患沟通和第三方调解。如调解不成功,则进行司法鉴定,根据结果走法律程序。法律诉讼流程包括向医疗机构投诉、申请处理、医疗事故鉴定等步骤。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陪护费。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协商调解具有成本低廉、效率较高的优势,但前提是双方遵守法律规定。如协商不成,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调查后给出处理意见,再次协商调解或建议患者或家属进行鉴定。
北京某医院因医疗过错导致新生儿患三级伤残的纠纷。杨女士在该医院分娩时,因医院催产素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新生儿出生缺氧并患有多种疾病。经过鉴定和法院审判,医院需承担部分责任并赔偿患方经济损失和精神抚慰金共计数十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