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若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应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2、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向患者详细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对于需要进行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情况,医务人员应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并获得患者的书面同意;若不适宜向患者说明,则应向患者的近亲属进行说明,并获得其书面同意。若医务人员未履行上述义务,导致患者受损害,医疗机构应承担赔偿责任。
3、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按照当时的医疗水平履行相应的诊疗义务,导致患者受损害,医疗机构应承担赔偿责任。
4、若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输入不合格的血液导致患者受损害,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若患者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生产者或血液提供机构追偿。
5、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的隐私保密。若泄露患者隐私或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导致患者受损害,应承担侵权责任。
1、若患者受到损害,若医疗机构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则推定医疗机构存在过错:
(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与诊疗规范相关的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违反诊疗规范进行不必要的检查。
(2)隐匿或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按规定填写并妥善保管住院志、医嘱单、检验报告、手术及麻醉记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医疗费用等病历资料。若患者要求查阅、复制上述规定的病历资料,医疗机构应提供。
(3)伪造、篡改或销毁病历资料。
若医疗机构存在过错,应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2、若患者受到损害,若医疗机构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则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1)患者或其近亲属不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
(2)医务人员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已尽到合理诊疗义务。
(3)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进行诊疗。
若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第一项情形中也存在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在进行医疗损害赔偿之前,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医疗损害等级,然后根据当地规定的标准进行赔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若无法取得患者或其近亲属的意见,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若患者出现损害非因医疗机构过错,医疗机构不承担责任。
交通事故中的责任分配原则,依据相关法规,赔偿责任按主次责任划分比例承担。共同侵权者需承担连带责任,对于间接结合导致同一损害后果的,按过失大小或原因力比例承担责任。赔偿内容包括医疗治疗支出、误工减少的赔偿、伤残导致的赔偿以及死亡的赔偿。
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及处理办法。包括紧急措施造成不良后果、医疗意外、无过错输血感染、患方原因延误诊疗、试验性诊疗及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的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对于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医院仍可能因其他原因承担赔偿责任。患者及
医疗过错程度分析案例中责任的认定问题。根据《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医疗损害责任属于用人单位责任,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医疗机构的赔偿义务是一种替代责任,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之间不存在承担连带责任的问题。在认定医方过失时,需要考虑医疗的紧急性与医疗尝试对
医疗侵权责任中的追偿权问题。依据《侵权责任法》,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造成医疗事故,医疗机构需承担赔偿责任并有权向责任人追偿。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医疗机构赔偿后,还可以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者等责任主体追偿。追偿权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