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法院审查破产申请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时,存在不同的执法尺度。为了规范和统一人民法院对破产申请的审查行为,破产法司法解释(一)对人民法院收到破产申请后的审查内容予以明确规定。
根据企业破产法第二条、第七条和第八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对破产申请应从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两个方面进行审查。
实质要件的审查包括对申请人主体资格、债务人主体资格以及债务人是否具有破产原因三项内容的判断。
形式要件的审查是对申请人依法应提交的书面材料进行的审查。
考虑到人民法院可能要求申请人对申请材料进行必要的补充、补正,破产法司法解释(一)规定,在此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告知申请人所需补充或补正的事项,以避免以此为由拖延实际审查时间,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
由于人民法院对破产申请的审查须以当事人提供的材料为基础和依据,因此当事人补充、补正材料的时间不计入法定的审查期间。
企业破产法和《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已经对破产案件诉讼费用的收取问题作出了相关规定。根据企业破产法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三条和第一百一十三条,以及《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十条、第十四条、第二十条和第四十二条等明确规定,破产案件诉讼费用作为破产费用,应在案件受理后根据破产财产情况确定数额,并从债务人财产中随时拨付,申请人不负有预交破产案件诉讼费用的义务。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有的法院要求申请人预交破产案件诉讼费用,并以申请人未预先交纳案件诉讼费用为由裁定不予受理破产申请或驳回破产申请,这种做法明显不符合法律规定。
因此,破产法司法解释(一)进一步重申,申请人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的诉讼费用,从债务人财产中拨付,相关当事人以申请人未预先交纳诉讼费用为由,对破产申请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应不予支持。
破产法司法解释(一)特别规定了人民法院收到破产申请后未依法裁定是否受理时其上级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职责,目的是加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督促下级法院对于当事人提出的破产申请依法作出是否受理的裁定。
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申请人对人民法院作出的不予受理裁定可依据企业破产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有的法院对当事人的申请不予审查,或者审查后既不及时作出受理裁定亦不作出不予受理裁定,使申请人对于不予受理裁定的上诉权形同虚设,损害了申请人的权利。
为加强审判监督,破产法司法解释(一)特别规定在人民法院未接收申请人提出的破产申请、未向申请人出具收到申请及所附证据的书面凭证,或者未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受理的裁定等情形下,申请人可直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上一级人民法院收到破产申请后,应当责令下级法院依法审查并及时作出是否受理的裁定;下级法院仍不作出裁定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可以直接作出裁定。上一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的,可同时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审理该案件。
应对企业悬空金融债务的对策。首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通过改革产权管理,加速金融企业产权的可交易性转变。其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诚信为原则,加强信息披露,建立个人信用及社会担保制度,完善维护信用制度的法律体系。这些对策旨在保障金融稳定和
工厂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与人员任命制度。规定了安全生产委员会的构成与职责,强调设置相对独立的安全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明确了人员的任命要求和职责。该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工厂的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进行。
公司法人不让股东退股时的三种解决办法,包括股权转让、公司回购和减资。同时,文章还涉及公司辞退员工时的工资发放以及外包人员被辞退的赔偿方式。对于股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并咨询专业意见。被辞退的员工,工资应在解除劳动合同关系时一次性结清,而外
公司法人及股东的年龄是否有法律规定限制的问题。公司法中并未对法定代表人或股东的年龄做出限定,但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自然人需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通常要求年满18周岁。法人和股东在担责方式和行使权力范围上存在显著区别。法人需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而股东的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