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管理人是在企业破产过程中负责债务人财产管理和其他事务的当事人。其角色既是破产财产的接管人、追讨人、管护人,又是破产企业的托管人、营运人、清算人。作为破产程序的专门机构,破产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并全面接管债务人企业,负责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等清算事务。
关于破产管理人的选任问题,立法过程中存在争议。一方面,有人主张实行债权人自治,即由债权人会议选任管理人,仿效英美法系的做法。另一方面,也有人主张仿效日本、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等国法院依职权选任管理人的方式。还有人主张由法院依职权选任,但债权人会议有权提出异议请求法院更换。
对于破产管理人的执业资格问题,也存在不同观点。一方面,有人主张不设置专门的执业资格,认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均可担任管理人,只要具备律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资格即可,无需再进行考试,以免增加社会成本,妨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也有人主张设置相应的执业资格,并通过资格考试、年检等制度加以规范,以确保管理人的能力和素质。
现行破产法规定的破产清算组成员,由人民法院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政府财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中指定。这种制度在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情况下是合理的,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便于与国家机关协调、便于安置职工、成本较低。然而,这种制度也存在效率低下、容易受到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批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平等化,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清算组构成失去了合理性。
为了填补法律漏洞,最高人民法院对破产法进行了解释,明确了破产程序中清算组和企业监管组的职责。根据解释,除了可以随即成立破产宣告清算组外,人民法院还可以在企业原管理组织无法正常履行职责的情况下成立企业监管组。企业监管组的成员由人民法院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股东会议代表、企业原管理人员和主要债权人中产生,也可以聘请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参与。企业监管组的主要职责包括清点、保管企业财产、核查企业债权、进行必要的经营活动、支付人民法院许可的必要支出以及其他经法院许可的工作。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新的企业破产法对破产管理人制度进行了修改和完善,采用了管理人由法院任命、债权人无异议确认的选任机制。这一制度既与国外通行的破产管理人制度相衔接,又对管理人的任职资格、指定范围、职责和义务等问题作出了具体细致的规定。
新的企业破产法的改革有利于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保障破产法的最大限度实施。市场化的运作可以大大提高破产程序的效率,更好地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破产管理人在重整程序中的监督职责。破产管理人作为法定机关,负责管理和处置破产财产,需独立处理破产财产事务并接受法院和债权人会议的监督。在破产宣告后,破产管理人需全面接管破产企业,包括财产、文件及营业活动等,若破产人未能全面移交,破产管理人有权请求法院
公司清算的流程。在公司解散后,需成立清算小组并制定清算方案。清算组需通知债权人并公告,债权人申报债权后,清算组进行债权登记和保护。在债权申报期间不进行清偿,之后按法定顺序清偿。清算组需编制报告并结案。全文详细介绍了公司清算的整个过程和要点。
企业破产管理人账户的必要性。法律规定在宣告企业破产后成立清算组,需申请开设临时存款账户以确保破产程序顺利进行和破产资产安全管理。同时,账户开立、变更和撤销都有明确的法律要求和程序,旨在保护破产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保障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方式和任职条件。不同国家的立法存在差异,选任方式包括法院选任、债权人会议选任,并允许债权人会议另行选任。破产管理人需具备管理和清算事务的能力,最适合由会计师、律师等通晓财务、经营、法律、经贸知识的人士担任。不同国家对破产管理人的身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