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管理人是在企业破产过程中负责债务人财产管理和其他事务的当事人。其角色既是破产财产的接管人、追讨人、管护人,又是破产企业的托管人、营运人、清算人。作为破产程序的专门机构,破产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并全面接管债务人企业,负责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等清算事务。
关于破产管理人的选任问题,立法过程中存在争议。一方面,有人主张实行债权人自治,即由债权人会议选任管理人,仿效英美法系的做法。另一方面,也有人主张仿效日本、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等国法院依职权选任管理人的方式。还有人主张由法院依职权选任,但债权人会议有权提出异议请求法院更换。
对于破产管理人的执业资格问题,也存在不同观点。一方面,有人主张不设置专门的执业资格,认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均可担任管理人,只要具备律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资格即可,无需再进行考试,以免增加社会成本,妨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也有人主张设置相应的执业资格,并通过资格考试、年检等制度加以规范,以确保管理人的能力和素质。
现行破产法规定的破产清算组成员,由人民法院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政府财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中指定。这种制度在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情况下是合理的,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便于与国家机关协调、便于安置职工、成本较低。然而,这种制度也存在效率低下、容易受到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批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平等化,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清算组构成失去了合理性。
为了填补法律漏洞,最高人民法院对破产法进行了解释,明确了破产程序中清算组和企业监管组的职责。根据解释,除了可以随即成立破产宣告清算组外,人民法院还可以在企业原管理组织无法正常履行职责的情况下成立企业监管组。企业监管组的成员由人民法院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股东会议代表、企业原管理人员和主要债权人中产生,也可以聘请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参与。企业监管组的主要职责包括清点、保管企业财产、核查企业债权、进行必要的经营活动、支付人民法院许可的必要支出以及其他经法院许可的工作。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新的企业破产法对破产管理人制度进行了修改和完善,采用了管理人由法院任命、债权人无异议确认的选任机制。这一制度既与国外通行的破产管理人制度相衔接,又对管理人的任职资格、指定范围、职责和义务等问题作出了具体细致的规定。
新的企业破产法的改革有利于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保障破产法的最大限度实施。市场化的运作可以大大提高破产程序的效率,更好地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公司解散时的实物资产分割方式。清算时,实物资产可折现用于偿还债务,剩余财产按照股东出资或持股比例分配。清算期间,公司不得从事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财产不得分配给股东,直到债务清偿完毕。公司破产清算流程包括解散决议和清算组成立、债权人通知和公告、清算方
单位破产后职工丧葬费用的清偿问题。依据我国破产法规定,破产财产清偿顺序包括职工工资、福利和补偿金,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以及普通破产债权。若破产财产不足,按比例分配。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按该企业职工平均工资计算。
中国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的法律与政策。法律方面,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等规定,明确了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的清偿顺序。政策上,针对政策性破产的职工安置给予特殊优惠,如土地使用权等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新《破产法》也为政策性破产
企业破产管理人账户的必要性。法律规定在宣告企业破产后成立清算组,需申请开设临时存款账户以确保破产程序顺利进行和破产资产安全管理。同时,账户开立、变更和撤销都有明确的法律要求和程序,旨在保护破产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保障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