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征地拆迁 > 拆迁补偿 > 其它拆迁知识 > 城中村、旧城改造应该怎样补偿?需要遵守4大原则

城中村、旧城改造应该怎样补偿?需要遵守4大原则

时间:2023-09-03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80359
导读:一、城中村房屋参照城市房屋补偿的原则。二、无证房不能一刀切认定违建的原则。三、不得降低被征收人原有生活水平的原则。四、被征收人自主选择补偿方式的原则。

旧城改造、城中村拆迁的四大补偿原则

一、城中村房屋应参照城市房屋补偿原则

近年来,随着棚改的推进,老城旧改和城中村拆迁的力度越来越大,引发了大量的拆迁案例。然而,一些被征收人在拆迁后发现,他们的生活水平反而下降了。这可能与他们对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拆迁补偿相关法律的不熟悉有很大关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集体土地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如果征收的农村集体土地已纳入城市规划区,土地权利人请求按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标准进行补偿,人民法院一般应予支持。因此,城中村拆迁应当按照国有土地上房屋的拆迁补偿标准计算。

二、无证房不能一刀切认定为违建

由于城中村和老城区的历史较为久远,很多房屋没有房产证。然而,对于这些无证房,不能一概而论地认定为违建。应当在尊重历史和事实的基础上,依法进行合理补偿。

一些地方口头上“认定违建”,以促进拆迁。被征收人必须小心对待。从认定违建到催告、拆除,需要遵循完整的法律程序。被征收人有权陈述、申辩、复议和诉讼,以争取自己的补偿权益。

三、不得降低被征收人原有生活水平

拆迁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是基于公共利益的。因此,法律规定,拆迁不得降低被征收人原有的生活水平。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房屋征收补偿应包括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搬迁和临时安置的补偿、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以及市、县级政府规定的补助和奖励。这些补偿应当综合考虑,保障被征收人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并有所改善。那些在旧改中越拆越穷的人,基本上都违背了这一补偿原则。

四、被征收人有权自主选择补偿方式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被征收人可以选择货币补偿或房屋产权调换。也就是说,是要房还是要钱,应由被征收人决定。

然而,实践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提供补偿方式时存在不合法和不合理的情况。他们可能故意将产权调换设置得相对合理,而将货币补偿标准设得过低,以减少库存;或者故意将产权调换设置得不合理,将安置地点设在偏远地区,以引导被征收人选择货币补偿。这些做法都是不合法和不合理的。

根据法律规定,货币补偿应参考评估时点周边同类房屋的市场价值,不能故意设置过低的补偿标准。同时,对于选择房屋产权调换的被征收人,应提供改建地段或就近地段的房屋。因此,拆迁后安置地点过于偏远是不合理的。

结语

在面对不合法和不合理的房屋拆迁时,被征收人应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尽管拆迁改造的理由各不相同,但征收补偿安置必须符合上述四个原则。只有这样,被征收人才能获得公正合理的补偿。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拆迁补偿的法律概念

    拆迁补偿的法律概念、法律依据、补偿方式以及相关的计算方式。拆迁补偿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进行,包括货币补偿、产权置换和结合型补偿。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拆迁补偿进入民主化、多元化新时代,并引入了二次征询和申请评估复核制度。拆迁补偿计算涉及房

  • 动迁中缺乏土地使用证的解决方法

    动迁过程中缺乏土地使用证的解决方法,包括配套商品房的产权归属和交易问题,个人房产开发中的替换房屋的土地证办理流程。同时介绍了房屋拆迁补偿的三种方式:产权调换、作价补偿以及两者的结合方式。

  • 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程序

    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程序。从获得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开始,到最终强制拆迁的过程,详细阐述了拆迁过程中需遵循的各项法律程序和步骤。包括获取政府批准文件、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拟定拆迁计划和方案,开设拆迁资金专用账户,申领拆迁许可证,发布拆迁公告

  • 我国违法建筑是否可以强拆

    中国关于违法建筑是否可以强拆的问题。文中指出,根据我国的建筑法规,违章建筑是可以强拆的。相关部门在接到报告后会进行勘查,并依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同时,文章也探讨了违章建筑的认定和拆迁补偿问题,涉及区分违法建筑与违章建筑、不同违章建筑的情况以及土地使用权

  • 拆迁时城管是否有权力强制拆除房屋
  • 农村房屋最新拆迁赔偿标准
  • “城中村”拆迁改造,被征收人可以选择回迁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