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避险原是刑法中的免责情形,却被个别行政机关运用在了征收拆迁过程中,这一创设性的举动是别出心裁,还是别有用心?
征收方一招紧急避险拆房,引发疑问
2017年9月29日,兰州市某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发布了一份《紧急避险通知》,要求某小区的居民尽快搬离该楼。这让李女士感到困惑,她不知所措。为什么要紧急避险?为什么要搬离?她的房屋不是已经被纳入征收范围了吗?李女士脑海中涌现出一系列疑问。
紧急避险成为棚改拆迁的新借口
原来,李女士所在的小区正在进行棚户区改造,在征收过程中,她与征收方的意见存在较大分歧,无法在规定的签约期限内达成补偿协议。于是,征收方委托了甘肃某工程科学研究院对李女士所在的楼栋进行鉴定,认定该楼属于“D级危房”,结构安全性严重不符合国家标准,对整体承载力造成严重影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建议拆除。
随后,征收方以应急办公室的名义发布了《紧急避险通知》。在通知发布后的两个月内,征收方组织相关部门对李女士的房屋进行了拆除。
李女士感到委屈,她联系上了手心律师团的韩建业律师,将自己的疑问提了出来。她质疑:“我的房子被认定为危房,这合理吗?”“为什么拆迁我的房屋最后变成了紧急避险拆危房?”“我的房屋补偿还能要求提高吗?”
律师普法:紧急避险是否适用于征地拆迁?
紧急避险在刑法中的定义是指为了保护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较小的另一方的合法利益,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紧急避险本质上是一种法定的免责情形。
但在我国现行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中,并没有“紧急避险”的概念,与之类似的措辞只有“突发事件”、“情况紧急”等。根据相关法律条款,即使行政机关以“紧急避险”为由采取行政行为,也必须遵循法定程序。
在本案中,涉案房屋位于该区棚户区改造项目范围内,该区政府已做出涉案房屋征收决定。因此,该区政府对李女士的房屋实施强制拆除行为不符合紧急避险拆除的条件,征收方以紧急避险为由予以强制拆除,并不符合正当程序。
法院判决:征收方强制拆除违法
在韩律师的指导下,李女士将兰州市某区人民政府告上法院,要求确认征收方强制拆除房屋的行为违法。一审法院审理后确认征收方拆除房屋的行为违法,征收方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李女士收到胜诉判决书后激动万分。她经历了从征收补偿协商无果到被定为危房,再到房屋被拆除的过程,倍感委屈、焦虑和担忧。现在,她终于等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确认征收方拆房行为违法,为她与征收方协商合理补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遭遇违法征收不要沉默,拿出法律武器维护权益
征收方以各种理由进行强拆,但这些理由都与“先补偿、再拆迁”的原则相悖。在征收拆迁过程中,只有经过法院审理后的司法强拆才是合法的。
因此,在征收拆迁过程中,被征收方不要轻易签订征收补偿协议,要保持理性和冷静,学会识别征收方的花招,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及时寻求专业的征收拆迁律师的帮助,这样才能争取到合理的补偿。
结语:合法第一,拆迁必须合理补偿
征收方的强拆行为一直以来都有各种借口,但合法性是最重要的。在征收拆迁过程中,被征收方不要沉默,要勇敢使用法律武器,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争取到应有的补偿。
律师在拆迁案件中的重要作用。被拆迁人在面对拆迁时缺乏经验和专业知识,律师的参与可以帮助预防不必要的损失和冲突。律师通过拆迁项目调查确保拆迁行为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参与评估和行政裁决,确定补偿的合理合法性,并通过协商谈判达成满意的谈判效果。被拆迁人应明白
广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包括拆迁管理的规定、拆迁许可的申领条件及审查流程、拆迁补偿与安置的内容。办法规定拆迁单位在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后方可实施拆迁,并向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相关资料。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符合条件的颁发房屋拆迁许可证。同时
房屋拆迁证据保全公证的申请人及其提交的材料。申请人可以是拆迁人、被拆迁人或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也可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申请时需提交身份证明、资格证明、产权纠纷证明等。此外,文章还概述了房屋拆迁的一般程序,包括暂停公示、入户调查评估、制定拆迁实施方案等阶段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管理办法,包括变更的定义、适用范围、变更条件、申请、审查、公示、听证会等程序性内容。该管理办法旨在规范规划许可变更管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建筑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变更管理,强调在不影响国家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进行变更,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