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资产管理 > 财产清查 > 财产清查制度

财产清查制度

时间:2024-09-06 浏览:1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8323
中国的财产清查制度,是指通过对现有的资金总额和实际资产以及来往账款的盘点或核对,确定其实际存在的数量,查清楚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一致的统计方法。那么财产清查包括哪几种呢?下面请看手心律师网小编的解答。

企业财产清查

一、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

(一)按财产清查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

1、全面清查

定义:全面清查是指对全部财产进行盘点或核对。

全面清查的对象一般包括:

  1. 货币资金
  2. 财产物资:包括本单位的所有固定资产、库存商品、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未完工工程等;属于本单位但在途中的各种在途物资;委托其他单位加工、保管的材料物资;存放在本单位的代销商品、材料物资等。
  3. 债权债务

全面清查适用的情况:

  1. 年终决算前,为确保年终决算会计资料真实、正确,需进行全面清查
  2. 单位撤销、合并或改变隶属关系前,中外合资、国内联营前以及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前,为了明确经济责任,需进行全面清查
  3. 开展全面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等活动,为了摸清家底,准确的核定资产,需进行全面清查
  4. 单位主要负责人调离工作前

全面清查范围广、内容多、时间长、工作量大。

2、局部清查

定义:局部清查是指根据需要对部分财产进行盘点或核对。

对象:

  1. 现金(每日业务终了时清点核对)
  2. 银行存款(每月至少核对一次)
  3. 库存商品、原材料等(年内轮流盘点或重点抽查;各种贵重物资,每月盘点一次)
  4. 债权债务(每年至少应同对方核对1-2次)

局部清查范围小、内容少、时间短,但专业性较强。

二、定期清查和局部清查

(二)按财产清查的时间不同,可分为定期清查和局部清查。

1、定期清查

定义:定期清查是指按预先计划安排的时间对财产进行的清查。定期清查一般在期末进行。

范围:它可以是全面清查,如:年末决算前的清查,年末、月末结账前的清查;也可以是局部清查,如:现金、贵重物品的每日清点。

2、不定期清查

定义:不定期清查是指根据实际需要对财产进行的临时性清查。不定期清查并未事先规定清查时间。

范围:它可以是全面清查,例如:合资、收购、改革、改制、兼并、撤销前的清查;也可以是局部清查,例如:物资保管人员工作交接时进行的清查,发生意外灾害时进行的清查。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定义

    母公司与股份公司之间的重组协议。协议中定义了母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含义,以及重组、重组文件、财务报表、生效日期等术语。协议确定了重组内容的确定,包括资产负债划分、债权债务处理、资产划分、无形资产的处理等。重组已获得有关部门批准,自重组进行的资产评估基准日

  • 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盘盈和盘亏的会计处理以及税务处理方法。对于固定资产盘盈,需要确定原值、累计折旧和净值,进行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计算所得税费用,补提盈余公积,并调整利润分配。对于固定资产盘亏,需要进行记账处理,并在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处理。税务处理包括计算应纳税所

  • 有限公司改制流程是怎么样的

    主要是对企业的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对企业各项资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核对查实。企业产权界定是依法划分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明确各类产权主体的权利范围及管理权限的法律行为。资产评估完成后,应聘请具有法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改制前

  • 财产损失鉴定的定义和内容详解

    “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核算公司在清查财产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和毁损。本科目下设置“待处理固定资产损益”和“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两个明细科目。

  • 财产清查制度
  • 国有资产评估的程序
  • 审计中常用财产清查法有哪些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