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逃出资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时间:2024-03-20 浏览:2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大家知道抽逃出资罪吗?抽逃出资罪对于普通人来说平时应该很少听见过,那么,怎么认定抽逃出资罪呢?抽逃出资罪的认定标准又是什么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关于抽逃出资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的资料,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认定抽逃出资罪
主体要件
抽逃出资罪的主体是公司发起人或股东,属于特殊主体。
主观要件
抽逃出资罪的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即故意未交付货币、实物或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
客体要件
抽逃出资罪的客体是侵犯了国家公司资本管理制度。为了稳定公司的注册资本及其正常运作,国家通过公司法对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出资方式、额度、转移出资或抽回股本的原则作了规范性规定,以实现国家对各类公司的监督管理。
客观要件
抽逃出资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抽逃出资罪的认定标准
构成本罪的标准
抽逃出资罪必须具备以下情形之一:
- 抽逃出资给公司、股东、债权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累计数额在10万元至50万元以上;
- 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备以下情形之一:
- 致使公司资不抵债或无法正常经营;
- 公司发起人、股东合谋抽逃出资;
- 因抽逃出资,受过行政处罚两次以上,又抽逃出资;
- 利用抽逃出资所得资金进行违法活动。
如果不符合以上条件之一,就不能以抽逃出资罪定罪量刑。
抽逃出资罪与相关罪名的区别
抽逃出资罪与诈骗罪的区别在于:
- 抽逃出资罪是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规定的出资义务,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出资而欺骗其他股东、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抽逃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情节严重的欺骗行为。
- 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两者在隐瞒事实真相、骗取他人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犯罪特征上有本质的不同:
- 在主体方面,抽逃出资罪为特殊主体,即公司发起人、股东;而诈骗罪为一般主体。
- 在主观方面,两罪虽然都是故意,但动机和目的不同。
- 在客体方面,抽逃出资罪侵害的是公司或债权人的权益及公司登记管理制度;而诈骗罪侵害的是公私财产所有权。
- 在客观方面,抽逃出资罪的欺骗行为是为了使他人相信已履行了法定出资义务,不以非法占有为直接目的;而诈骗罪的诈骗行为在于让财物所有人或占有人“自愿”将财物交给行为人,表现出非法占有的目的。
- 在犯罪对象上,抽逃出资罪只涉及行为人自己应缴纳的资产份额,具有特定性;而诈骗罪涉及公私财物,具有不特定性。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相关规定及其差异
固定资产的相关定义和管理规定。准则和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基本一致,但管理内容和程序受到财务通则的规范。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用应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而税法对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的界定与准则对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的规定无差异。固定资产预计弃置义务会计处理上有时间
-
新股东入股是否承接债权债务
新股东入股是否承接债权债务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新股东在履行出资责任后,不承担公司的债务。公司股东对公司的责任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在公司破产清算时,债务清偿顺序包括破产费用、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税款以及破产债权。
-
抽逃出资罪量刑标准2024最新规定
抽逃出资罪的量刑标准最新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条,抽逃出资罪涉及公司发起人或股东未按公司法规定交付财产,或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出资等严重情节。判刑通常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一定罚金。特殊主体及司法解释也为认定此罪提供依据。
-
抽逃出资的民事责任有哪些
股东抽逃出资,公司根据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对其利润分配请求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股东权利作出相应的“合理限制”,该股东请求认定该限制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股东抽逃出资,“公司或者其他股东”请求其向公司返还出资本息、协助抽逃出资
-
公司股东抽逃出资的认定
-
刑法抽逃出资罪的认定
-
抽逃出资罪辩护词范本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