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一户多宅”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些宅基地由祖辈遗留,由于年久失修或无人居住,但集体并未收回。
新建的民居或农村新规划重新划分了宅基地,但原宅基地并未收回。
一些农村家庭的子女外出工作前,在农村已经分户并申请了宅基地。
“一户一宅”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以下几个执行难点:
《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居民要实行“一户一宅”,但同时也规定已拥有一处宅基地使用权的人,可因买卖、出租、赠与和继承等合法原因而获得两处以上宅基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主要通过申请和继承获得,申请过程中的审查把关难度大,而村民继承老宅后不愿退出,这两者是“一户多宅”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
法律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以户为单位,但并未明确阐述“户”的内涵,给基层执法带来困难。目前地方普遍认为以“独立的户口本”为考察标准,但个别村镇干部则侧重于观念上对“户”的认识。只要农户家中子女成年或结婚后,不论是否办理了法律要求的分户手续,一般都认为该子女应获得一份宅基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行政配置、无偿使用的制度助长了宅基地规模失控和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由于宅基地的分配具有人身属性,使用权取得与保有均具有无偿性,村民出于利益本能,力求使自己宅基地面积最大化。这种零成本的驱动力导致农村宅基地超标现象严重。
尽管农村宅基地登记确权已基本完成,但宅基地信息的系统化尚不完善,个别地区在审批过程中无法调取基础数据。此外,如果农户本人或村民不配合,也很难了解到真实情况。
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基本农田或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的刑事处罚标准较高,导致执法难度大。农村建房很少占用10亩以上耕地,因此违法成本低,农户无法达到处罚标准,使得随意占用耕地现象愈加严重。
《土地管理法》规定,除为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外,土地使用权人需要得到适当的补偿。然而,法律未明确规定其他情况下是否或如何进行补偿。目前乡镇宅基地回收普遍采用无偿退出机制,这抑制了农民退回宅基地的主动性。
拆迁补偿的法律概念、法律依据、补偿方式以及相关的计算方式。拆迁补偿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进行,包括货币补偿、产权置换和结合型补偿。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拆迁补偿进入民主化、多元化新时代,并引入了二次征询和申请评估复核制度。拆迁补偿计算涉及房
动迁过程中缺乏土地使用证的解决方法,包括配套商品房的产权归属和交易问题,个人房产开发中的替换房屋的土地证办理流程。同时介绍了房屋拆迁补偿的三种方式:产权调换、作价补偿以及两者的结合方式。
中国关于违法建筑是否可以强拆的问题。文中指出,根据我国的建筑法规,违章建筑是可以强拆的。相关部门在接到报告后会进行勘查,并依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同时,文章也探讨了违章建筑的认定和拆迁补偿问题,涉及区分违法建筑与违章建筑、不同违章建筑的情况以及土地使用权
拆迁时城管关于房屋拆除的权力范围,强调在房屋拆迁过程中,城管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如违法建筑和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中才能参与拆除工作。同时,文章还讨论了政府强制征地的合理性,指出虽然国家可以强制征地,但必须遵循法律程序,并保障农民的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