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男女双方因客观原因继续居住在一起,可能会导致双方之间的矛盾加剧。一方可能会阻碍对方对房屋的居住和使用,受阻碍的一方可能会要求对方排除妨害。此外,如果离婚后一方主动搬回共同居住的房屋,而该房屋为另一方的个人财产,双方关系恶化后,享有该房屋权利的一方可能会要求另一方搬出。
无论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导致的“离婚不离家”,双方在共同居住过程中,可能因为生活中的各种摩擦产生纠纷,甚至导致暴力冲突。这种冲突已经超出了家庭暴力的范畴。
离婚后选择继续同居的夫妻,在生活中共同承担开支、购置家庭财产、共同抚养子女,形成了同居关系。当一方或双方欲解除同居关系时,就会产生关于同居期间财产分配及子女抚养问题的纠纷。
当一方要求离婚时,可以通过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以下情形之一,调解无效时,应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如果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应准予离婚。
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包括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权利主体是离婚诉讼中受害的配偶一方,即无过错方的配偶;义务主体是离婚诉讼中的过错方配偶,需存在法定的过错行为,如重婚、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法律只能追究危害较大的过错行为,无过错方配
婚姻存续期间已签订但未取得产权证的房屋的处理方式。根据婚姻法解释,人民法院在判决房屋使用权时,不会确定所有权归属。对于婚姻期间购买的房屋,无论产权是否完全,均为夫妻共同财产,可在离婚时进行分割。对于未取得完全产权的房屋,出售和分配需按国家和单位比例进
中国家庭暴力的损害赔偿权问题。根据《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受害者有权要求赔偿,包括物质和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无过错方可在离婚诉讼中提起家庭暴力赔偿请求。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包括暴力行为的主观意识、形式、程度等要素,以及在某些情
离婚诉讼中的各项请求,包括判决离婚、孩子抚养及抚养费承担、对方抚养时的探望权、财产分割、经济帮助和损害赔偿等。文章还提到了结婚和子女出生的具体时间,符合法定离婚情形。同时,文章也给出了在离婚诉讼过程中原告应做好的准备,如咨询律师、保存有效证件和财产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