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69岁的广东退休教师邹钦在去九寨沟旅游途中,因高原反应导致突发脑栓塞,抢救无效死亡。一年后,他的妻儿与保险公司就“高原反应”是否属于“意外事故”产生了激烈争论,并索赔12万。昨天,这宗因高原病引起的罕见保险理赔官司,在四川成都青羊区法院开庭审理。邹钦之子邹湛介绍说,2005年,退休的父亲与母亲两人到成都游玩,参加了由成都某旅行社组织的到九寨沟、黄龙风景区旅游,同时向旅行社交纳了旅游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在某保险公司购买了旅游意外伤害保险,邹钦为被保险人。谁也没想到,10月16日傍晚7点左右,在位于海拔3000余米的松潘县川主寺镇,因严重高原反应(高原缺氧)导致邹钦脑栓塞伴出血,同日转院至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抢救、治疗。但一个月后,邹钦经医治无效去世。邹湛说,父亲住院期间支出医疗费近13万元,去世后,他们多次与保险公司交涉理赔事宜,但都遭到拒绝。由于协商无果,今年3月,他委托四川弘泽律师事务所向青羊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保险公司赔付保险金12万,同时要求旅行社承担连带责任。购买了意外险,为何却得不到经济赔偿?“因为高原反应不属于意外事故的范畴!”保险公司的代理律师刁红表示,保险公司对意外下的定义是:“外来的、突发的、非疾病性的、非本人意愿的事件”。旅游景点海拔很高,会有高原反应,参团之前游客自己应该有防范措施。所以高原缺氧只是外界条件,是可以预知的,并非意外。记者调查发现,游客高原反应引发伤病是否属于意外却成为各家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争执的焦点。据成都某财险公司资深人士蓝先生介绍,30%的游客进入高原都会产生高原反应,只是轻重程度不同,邹老师的案例比较罕见。在高原地区意外摔伤,各保险公司一般都给予赔付,但高原反应引起的疾病或死亡,一般不予理赔。 华西都市报
一起关于挂靠货车投保后出险,保险公司是否应该赔偿的纠纷案件。案情涉及一辆货车挂靠在公司名下,该公司为车辆投保了车辆损失险和第三者责任险。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造成车辆受损和人员受伤。双方争议焦点在于车辆使用性质的认定问题,即是否属于营业车辆
车主贾先生因救治伤员未能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报案的情况。事故导致车辆损坏和乘车人受伤。虽然贾先生事后报案,但保险公司怀疑骗保并拒绝赔付。经法院审理,判决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并承担诉讼费,因为贾先生符合保险合同约定并在规定时间内通知了保险公司。
保险业的保单分类,介绍了S.G.保单、ITC保单、ICC保单、大保单、小保单以及预约保单等六种保单类型。其中,S.G.保单因与实际航运不符已废止;大保单是最正式的保险单据形式,国际贸易中使用广泛;小保单是简化的保险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预约保单则用于
失地保险的一次性缴费标准。对于已征地农民和新征地农民,根据不同年龄和情况,详细列出了养老保险金缴费档次和金额,并说明了缴纳条件及不在保障范围内的情况。此外,适龄劳动力年龄段人员可选择参加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其缴费与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可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