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立案后,当事人是否有权撤销案件取决于案件的类型和犯罪情节。对于公诉案件而言,当事人是不能撤销案件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以下情形之一出现时,不应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不起诉、终止审理或宣告无罪: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与被告人自行和解或撤回自诉。不过,第二百零四条第三项规定的案件不适用调解。
对于自诉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自诉状或口头告诉的第2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并书面通知自诉人或代为告诉人。
立案程序是指在立案阶段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的程式、次序和形式。立案程序主要包括对立案材料的接受、审查和处理。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但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案件,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不论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接受的控告、举报、报案、自首材料,还是自己发现的案件材料,都应当进行审查。
公检法机关在对案件材料进行审查后,应当依法作出立案或不立案的决定,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其他相应的处理。对于不服公安机关不立案决定的,控告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请求行使立案监督权。对于不服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不立案决定的,如果控告的内容符合《刑事诉讼法》第170条第3项的规定,控告人有权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不起诉是指检察机关在审查刑事案件后,认为不具备起诉条件或不适宜提起公诉而终止诉讼的决定。
与酌定不起诉不同,法定不起诉是指起诉机关对案件没有诉权或丧失诉权,因此不提起公诉。符合绝对不起诉条件的案件,检察机关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没有自由裁量的余地。
我国法律规定与其他国家关于法定不起诉的条件较为一致,包括: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民诉法意见》和《民诉证据规定》,原告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需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和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实践中存在争议和宽松处理的情况。对于变更诉讼标的和诉讼标的额的不同情况,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交通事故赔偿诉讼的法定程序。该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进行,包括起诉条件、起诉状的递交以及调解程序等步骤。起诉需符合相关条件,起诉状可书面递交或口头起诉并由法院记录。适合调解的纠纷可先行调解,除非当事人拒绝。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步骤,包括上诉的方式、审理的方式以及审理结果等。第二审程序是对第一审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进行审理的法律程序,必须遵循一定步骤和方式。上诉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提出,审理则包括开庭审理和不开庭审理两种方式。二审法院对上诉案件的审
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期限和庭审程序。普通程序的案件审理期限通常为立案后六个月内,而简易程序则为四十五天内。庭审程序包括开庭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合议庭评议等环节。其中,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是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