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外执行是指根据法律规定,由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执行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拘役的罪犯,但对于死刑或死缓未减刑的罪犯,仍需收监执行。罪犯在监外执行期间,刑期应计算在内。一旦监外执行的原因消失(如病愈、哺乳期满),如果刑期未满,仍需收监执行;如刑期已满,则应及时释放。
1. 罪犯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但对于可能对社会造成危险或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对于确实需要保外就医的罪犯,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开具证明文件,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批。如发现被保外就医的罪犯不符合保外就医条件,或严重违反相关规定的,应及时收监执行。
2. 罪犯怀孕或正在哺乳婴儿,哺乳期限按婴儿出生后1年计算。
3. 罪犯生活不能自理,但暂予监外执行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缓刑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或短期有期徒刑的罪犯。对于中期和长期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累犯以及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需要注意的是,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通常称为“死缓”,属于收监执行,与缓刑不同。
1. 罪犯被判处拘役或短期有期徒刑。
2. 犯罪分子表现出悔改,并且法院认为暂不执行刑罚也不会再对社会造成危害。
3. 罪犯不属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换句话说,缓刑适用于已被判刑的罪犯,根据其悔罪表现来判断是否放在社会上不会再对社会造成危害,从而决定是否执行刑罚。如何准确把握适用缓刑的关键在于如何认定已被判刑的罪犯“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1. 监外执行适用于有期徒刑和拘役的罪犯,而缓刑的适用范围小于监外执行。
2. 监外执行以有碍关押执行的法定情况为条件,如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怀孕或正在哺乳婴儿等。缓刑则以不再危害社会为条件。
3. 监外执行是在判决确定后适用的一种执行方式,不具有考验期。缓刑是附条件的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在判决刑罚同时宣告。
4. 适用监外执行的条件一旦消失,罪犯应收监执行,只是执行的场所不同。而缓刑只有在考验期内再犯新罪、被发现漏罪或违反法律、法规或相关规定时,才能撤销缓刑,收监执行刑罚,除此之外不再执行原判刑罚。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缓刑和监外执行在适用范围、条件和期间等方面的区别。许多人常常将两者混淆,但实际上它们有着明显的差异。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解答您对此的疑问,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咨询专业人士。
我国刑法中关于累犯前罪执行完毕是否包含附加刑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只有当主刑和附加刑都执行完毕时,才能计算时间。同时,文章还涉及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五年内再犯的情况,以及特定犯罪无论何时再犯都被视为累犯的规定。
我国刑法中关于缓刑与累犯的问题。根据规定,只有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犯罪分子才可能构成累犯,而缓刑则不构成累犯。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其累犯期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此外,还特别介绍了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特别累犯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患有重大疾病并不是判处缓刑的情形,但如果是在监狱执行刑期的犯罪分子有严重疾病,会威胁生命安全的,可以申请监外执行。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有前款第二项规定情形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对罪犯确有严重疾病,必须保外就医的,由省级人民
假释不一定要提供担保人,具体咨询监狱相关部门。(二)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三)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二)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人以及实行保外就医、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和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四)在裁决拘留的公安机关所在地无常住户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