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释的定义和目的
假释是指在犯罪分子正在执行刑罚的过程中,根据一定条件提前将其释放,并将其放在社会上进行改造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假释并不意味着刑罚已经执行完毕,而是在刑罚执行期间对犯罪分子进行监督和改造。假释的目的是通过社会化的方式促使犯罪分子悔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
假释犯的监督机关
根据刑法第85条的规定,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进行监督。公安机关负责对假释犯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督,确保其遵守法律法规,并进行必要的改造教育。
假释犯的考验期限
犯罪分子的假释考验期限根据原判刑罚和执行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根据刑法第83条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的假释考验期为原判刑罚剩余的刑期。而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其假释考验期限为10年。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假释的法定程序
根据刑法第82条和第79条的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假释,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 假释建议提出
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提出假释建议时应当详细说明犯罪分子的犯罪情况、改造表现等相关信息。
2. 假释案件审理
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收到假释建议书后,应当组成合议庭对假释案件进行审理。审理过程中,要重点审查犯罪分子是否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等。对符合法定假释条件的,裁定予以假释。
假释的执行与结果
根据刑法第85条和第86条的规定,假释的执行和结果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 假释考验期满
如果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没有再犯新罪或违反假释管理规定的行为,假释考验期满后,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
2. 假释撤销并数罪并罚
如果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再犯新罪或发现其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未判决的罪行,应当撤销假释,并依照刑法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3. 假释撤销并收监执行
如果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假释管理规定的行为,但尚未构成新的犯罪,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并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4. 假释撤销并执行新罪刑罚
如果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满后又犯新罪,只要没有超过追诉时效期限,依照刑法的规定,应当撤销假释,并决定执行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
5. 附加刑的执行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如果原判有附加刑,附加刑仍需继续执行。对于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其刑期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假释的撤销程序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期间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假释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假释的建议。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撤销假释建议书后一个月内进行审核裁定。如果人民法院裁定撤销假释,公安机关将罪犯送交监狱收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