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的行政行为的作出都是合法的,有的是违法的,无论是程序违法还是使用法律依据违法等,都属于行为违法的范畴。那么,查处行政违法行为的立案条件有哪些呢?下面将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查处行政违法行为的立案条件有哪些?执法机关发现有嫌疑的行政违法行为,达到什么标准或条件应当立案,目前并无具体的法律规定。从执法实践看,如果具备如下条件的一般都应立案:
一是,待查事项属于法律调整的事项,或者说是法律调整的范围。不属于法律调整的事项,就无需立案;
二是,属于本机关法定职责范围,也就说按照部门职责属于本机关管理的事项;
三是,不能排除行为违法的合理嫌疑。
执法机关发现违法行为,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能够认定外,通过其他途径例如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投诉举报的、新闻媒体报道的或其他部门移交的等执法机关获得的信息,多数是一些违法行为的线索,或者说只能是怀疑所反映的行为可能违法,即可能涉嫌违法。
如果执法机关通过一般的检查就能查清待查事实不存在,例如,有人举报某地有一个违法建筑,或者未办理某许可手续就进行建设,执法机关经检查发现并无此建筑物,或者当事人已取得了某许可,此时就无需立案了。但检查过程要有记录,经当事人签字,并妥为保存。
执法机关查处行政违法行为,只要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一般来说就应立案。也就是说,对于属于法律应调整及机关依职权应管辖的事项,只要有线索或证据怀疑行为可能违法,而通过其他办法又无法排除怀疑的,执法机关就应当立案, 否则,执法机关就会存在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应查处而不查处的执法风险。
二、对举报人举报的违法行为线索,执法机关是否都应当立案?
一旦立案,就要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办事,执法效率相对要低,而且执法机关的执法资源是有限的,执法力量普遍不足,如果将精力都耗在一些不具备立案条件的案件上,势必会影响对其他违法行为的查处。
对举报线索进行初查,根据初查结果,结合执法实践经验(即构成违法的可能性的大小)再决定是否立案查处,也是行政作为的表现,不宜认为不立案就是不作为。对于经初查而决定不立案查处的,执法机关应留有相关初查的证据,以备后用。
三、被确认行政违法行为后行政机关要承担什么责任?在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被确认违法之后,那么违法就是申请行政赔偿的一个点,只要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被确认违法,那么必然是会给作为行政相对人的老百姓造成损害,那么此时行政机关就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赔偿责任。
以上就是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查处行政违法行为的立案条件有哪些”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查处行政违法行为的立案条件主要有三个,如果具备条件的一般都应立案。若大家还遇到其它问题,欢迎上手心律师网的法律平台,咨询专业的律师。
反贪局的法律地位及行政监督。反贪局是设立在检察院内的机构,属于司法监督范畴。行政监督方法包括检查、审查、调查等,其作用在于提供实践依据、预防和纠正违法行为以及保证执行法律。通过行政监督,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销售未遂的行政处罚程序及原则。对于销售未遂的轻微违法行为可不予处罚,构成违法行为则采取相应措施。行政处罚程序包括调查取证、告知权利、听取陈述等步骤。执行行政处罚时应遵守当事人自觉履行、不停止执行等原则,可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处罚决定得到履行。
没收违法所得的定义和实施方式,包括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剥夺违法行为人的违法所得财物。追缴和处理违法所得应遵循“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违法所得的计算需要准确查证,全面收集相关证据并遵循“全面调查、客观公正”的原则。缴纳方式包括当事人自愿缴纳
公司不支付工资的情况下,劳动者如何申请劳动仲裁及要求赔偿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无故扣留劳动者工资,如存在违法行为,劳动行政部门可责令支付工资及经济补偿,并可要求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可通过电话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权,包括要求单位补缴社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