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的行政行为的作出都是合法的,有的是违法的,无论是程序违法还是使用法律依据违法等,都属于行为违法的范畴。那么,查处行政违法行为的立案条件有哪些呢?下面将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查处行政违法行为的立案条件有哪些?执法机关发现有嫌疑的行政违法行为,达到什么标准或条件应当立案,目前并无具体的法律规定。从执法实践看,如果具备如下条件的一般都应立案:
一是,待查事项属于法律调整的事项,或者说是法律调整的范围。不属于法律调整的事项,就无需立案;
二是,属于本机关法定职责范围,也就说按照部门职责属于本机关管理的事项;
三是,不能排除行为违法的合理嫌疑。
执法机关发现违法行为,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能够认定外,通过其他途径例如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投诉举报的、新闻媒体报道的或其他部门移交的等执法机关获得的信息,多数是一些违法行为的线索,或者说只能是怀疑所反映的行为可能违法,即可能涉嫌违法。
如果执法机关通过一般的检查就能查清待查事实不存在,例如,有人举报某地有一个违法建筑,或者未办理某许可手续就进行建设,执法机关经检查发现并无此建筑物,或者当事人已取得了某许可,此时就无需立案了。但检查过程要有记录,经当事人签字,并妥为保存。
执法机关查处行政违法行为,只要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一般来说就应立案。也就是说,对于属于法律应调整及机关依职权应管辖的事项,只要有线索或证据怀疑行为可能违法,而通过其他办法又无法排除怀疑的,执法机关就应当立案, 否则,执法机关就会存在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应查处而不查处的执法风险。
二、对举报人举报的违法行为线索,执法机关是否都应当立案?
一旦立案,就要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办事,执法效率相对要低,而且执法机关的执法资源是有限的,执法力量普遍不足,如果将精力都耗在一些不具备立案条件的案件上,势必会影响对其他违法行为的查处。
对举报线索进行初查,根据初查结果,结合执法实践经验(即构成违法的可能性的大小)再决定是否立案查处,也是行政作为的表现,不宜认为不立案就是不作为。对于经初查而决定不立案查处的,执法机关应留有相关初查的证据,以备后用。
三、被确认行政违法行为后行政机关要承担什么责任?在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被确认违法之后,那么违法就是申请行政赔偿的一个点,只要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被确认违法,那么必然是会给作为行政相对人的老百姓造成损害,那么此时行政机关就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赔偿责任。
以上就是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查处行政违法行为的立案条件有哪些”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查处行政违法行为的立案条件主要有三个,如果具备条件的一般都应立案。若大家还遇到其它问题,欢迎上手心律师网的法律平台,咨询专业的律师。
“以租代征”行为的法律分析。该行为通过租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规避法定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扩大建设用地规模。文章指出这种行为严重违反土地法律法规,违背土地管理和国家长远利益。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申请使用国有土地,涉及农用地
行政强制拆迁的合法性要件,强调其目的必须出于公共利益考虑。公益项目包括国防、公共交通等公共建设项目。拆迁人需遵守合同法规定,公平合理补偿产权人。商业性开发项目中,政府不应过多干预,不能使用行政强制手段实施拆迁。
遭遇非法征地时,公民可以通过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文中介绍了相关的法律途径和注意事项,包括不能对抽象的行政行为提出起诉,注意复议前置的情况,注意诉讼时效以及被告主体的问题。
中国土地管理法中关于农民状告政府违法征地的法律依据。包括国家依法征收土地的原则、耕地保护政策、征地审批权限、征地补偿标准、补偿安置方案的公告以及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公告和补偿费标准等。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广东省实施土地管理法的具体办法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