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4日,张某与保险公司签订了一份保险合同,涉及其所有的大型货车保险事宜。根据合同,保险公司对该车的基本损失险及附加验等八个险种进行投保,保险期限为一年,保险费为11307元。合同中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在订立合同时应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特别是关于“责任免除”和“投保人、被保险人义务”的内容。免责条款规定,如果持有学习驾驶证且处于实习期的驾驶员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事故造成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双方在签订合同时,保险公司提醒张某要认真阅读保险条款。
法院审理后认为,张某与保险公司签订的保险合同是合法有效的,保险公司应按照合同约定承担保险责任。尽管张某发生的交通事故属于保险合同约定的免责条款情形之一,但由于保险公司未充分明确说明其义务,因此该免责条款不具备法律效力。根据法律判决,保险公司应赔偿张某17.9万元的保险金。保险公司对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但二审维持了一审判决。
本案的焦点在于免责条款的法律效力问题,即保险单上的明示告知和提醒张某自行阅读保险条款是否能代替保险公司在双方签订合同时口头明确告知的问题。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在与被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时,有义务向被保险人明确说明免责条款,并且不能通过保险单上的明示告知和提醒被保险人自行阅读保险条款来免除该义务。免责条款作为保险合同的重要条款之一,如果仅以书面形式告知,那么《保险法》第18条规定的“明确说明”将失去法律意义。因此,《保险法》规定的“明确说明”应理解为保险公司口头逐条解释免责条款的具体含义,而不是保险公司所称的书面告知和提醒被保险人阅读保险条款即履行法定明确告知义务。综上所述,尽管张某发生的交通事故属于保险合同约定的免责情形,但由于保险公司未履行法定明确说明义务,因此该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不具备法律效力,保险公司仍然需要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赔偿。因此,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
邹倬 戴和忠
产品责任险的投保人范围,包括生产商、出口商、进口商、零售商及修理商等所有可能对产品事故损失负有责任的人或团体,都可以投保产品责任险。同时讨论了被保险人范围及相关法律责任,包括制造商承担最大风险以及不得担任保险公司高管的相关法律规定。
保险欺诈行为的定义、种类、社会危害以及法律责任。保险欺诈行为包括虚构保险标的、制造保险事故等欺骗手段,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保险欺诈行为不仅损害保险公司利益,还危害其他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利益,甚至伴随其他暴力犯罪。对于保险欺诈行为,投保人、被保
自杀及自杀条款的概念、性质与意义。自杀条款是保险合同中对于保险人在一定期限内故意自杀导致的死亡不负给付保险金义务的约定,作为寿险合同的免除责任条款。根据保险法规定,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应退还已支付的保险费。保险业将自杀列为除外责任,是因为
史某将其重型自卸货车投保给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慈溪市营销服务部后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事故中,史某雇佣的驾驶员负次要责任,导致第三者尹辉阳死亡。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只愿意赔偿部分损失,引发赔偿纠纷。史某因此需支付第三者损失及诉讼费,遂向法院起诉保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