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缺乏专门适用于外资并购的法律,现有的几个规章制度对外资并购活动进行调节,但规定过于原则性,操作性不强。同时,缺乏一系列配套法规,如《反垄断法》、《社会保障法》等,对外资并购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
企业产权不清晰使得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收购存在巨大风险。此外,股权结构的缺陷也增加了并购成本。如果外资企业无法控制被并购企业,就无法获得技术和管理能力优势的收益,也无法将经验嫁接到国内企业中,限制了跨国并购的优势发挥。
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是决定跨国并购成败的关键。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常出现溢价过高的情况,尤其是金融业并购。此外,企业对业务和流程不熟悉,风险规避不合理,也增加了并购风险。
我国中介服务机构的实力和经验明显不足,行业协会和专业组织不健全,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国际并购的要求。许多中介机构甚至没有接触过跨国并购业务,导致中国企业在并购中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服务和有用的信息。
私下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的法律效力。这取决于公司章程的规定,若允许则有效,若禁止则无效。在公司法规定下,股东间可相互转让股权,股东向非股东转让股权需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不同意的股东应购买该转让的股权,否则视为同意转让。
兼并和收购的定义、法律实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兼并是一家企业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实体,并获得决策控制权。收购则是通过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资产或股权来获得其控制权。两者区别在于兼并中法人实体消失,而收购中法人实体可继续存在。此外,兼
企业并购的法律程序及阶段。文章分为五个阶段,包括前期准备、目标企业调研、并购方案调整、谈判及签约以及并购实施。在前期准备阶段,企业需要制定并购方案并确定目标企业。在目标企业调研阶段,需要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各方面情况并形成尽职调查报告。并购方案需要根据
企业并购中的风险与法律保障问题。风险包括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法律风险、违反法律规定的法律风险、反收购风险以及可能产生的纠纷。防范措施包括严防尽职调查中的陷阱、明确尽职调查中的风险点和充分考虑职工安置问题。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应注意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