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抽逃出资的罪名为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涉及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规定的行为,即未交付货币、实物或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其出资,且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于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罪行,可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罚金数额为虚假出资金额或抽逃出资金额的百分之二至百分之十。若单位犯罪,则可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十二条的规定,公司成立后,若公司、股东或公司债权人能够证明相关股东的行为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并且损害了公司权益,请求认定该股东抽逃出资,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
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二十条的规定,当事人对是否已履行出资义务发生争议时,原告提供对股东履行出资义务存在合理怀疑的证据,被告股东应当承担举证责任。在举证责任分配上,原则上应由债权人或守约股东举证,但不应过于严苛,只要能提供使人对抽逃出资行为产生合理怀疑的初步证据或相关线索即可。此时,可要求被诉股东提供相关证据,以证明其不存在抽逃出资的行为。当事人还可以申请法院调查该公司开户银行的转账记录、土地、房产、车辆、专利等资产权利证书过户登记记录,以证明前述资产过户给公司,之后又由公司过户给第三人的事实证明。
股东知情权的内容、理论依据以及我国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股东知情权包括查阅权、质询权、公司检查人选任请求权和诉讼救济请求权等。我国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规定过于简单笼统,缺乏完整逻辑体系,存在对股东质询权不明确和外部检查人选任权缺失等问题。
公司与老板个人借款的还款方式及如何识别公司人格混同问题。公司以其全部资产承担债务责任,包括组织机构、经营业务和财产方面的混同情况需注意。要辨别公司人格混同,可通过查询企业信息、收集交易信息等方式寻找证据。对于债的混同风险,可要求对方提供充分保证并及时
公司法对股份转让的各种限制。其中包括发起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国家股的转让限制以及股东名册变更登记的限制等。另外,离职人员的股份转让和国有企业股票交易也受到了相应的限制。受让人和抵押权的限制也需遵循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
股东出资不到位需要承担的责任。股东如未按规定缴纳全部出资,需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在民事责任方面,需补充缴足未到位的出资额并支付违约金,且在公司对外负债时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行政责任方面可能会面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若存在虚假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