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2日,一顾问单位向广州一食品经营公司订购了一批产品,总货款100万元,约定一个月后交货并在收货后一个月内付款。公司于2013年4月9日交付产品,经验收合格,但客户直到2013年5月底仍未支付货款。客户声称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超出了公司章程对其授权的范围,因此认为与公司签订的合同无效,并主张相关责任应由法定代表人个人承担。
根据提供的供货合同、送货单回掷联、货款催收通知和客户回复函等材料,律师刘*林认为公司章程是否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是关键问题。根据法律适用的问题,刘律师对此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供货合同是双方真实真意表示,并且在合同上有双方授权代表签名和公司公章,除非符合《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无效情形,否则该合同有效。
根据送货单回掷联证明,公司已履行交货义务,客户收货后未提出产品质量异议,因此视为对产品质量的接受。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客户有按合同规定支付货款的义务。
根据《公司法》第十一条,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然而,公司章程只能对内部相关责任主体进行约束,无权对第三人进行约束。部门规章也不具备约束第三方的实质条件。
从交易成本和法理上分析,要求交易一方查询对方公司章程的条件不符合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公司章程只能在参与同意遵守的主体之间产生法律效力,不能约束第三方。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股东、董事或监事违反公司章程对公司或其他股东造成损害,法律明确了救济途径。
综上,除非法律有明确规定,公司章程作为内部文件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法律效力。客户有义务根据合同约定,在规定的时间内支付货款,否则构成合同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意义。该制度是公司法人制度的必要补充,旨在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防止法人被控制和操纵而违背公平原则。该制度丰富了公司法人理论,完善了法人制度,对滥用公司控制权的行为进行了有效制约。
中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该制度在新公司法中虽存在缺陷,但仍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预防和遏制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该制度起源于美国判例,逐渐发展成重要的公司法理论或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在特定情况下否认公司法人人格
新公司法中公司设立门槛的变化。新法取消了最低注册资本额规定,放宽了注册资本登记条件,不再限制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使得公司设立条件更加灵活和便利,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好的创业环境。
一起关于保全到期债权的异议案例。甲公司起诉乙公司清偿货款,法院依法保全了乙公司对丙公司的到期工程款。执行过程中,丙公司提出异议。笔者认为丙公司的异议期限已过,该执行异议不成立,因该笔债权属于到期债权而非被执行人的收入,且第三人异议期限已起算。因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