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如果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以逃避债务并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他们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一规定的引入,以成文法的形式将英美法判例制度引入我国法律体系,这无疑是一种创举。然而,尽管我国公司法引入了这一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要恰当地适用这一判例法国家产生的事后“救济措施”,无疑对我国司法制度构成了重大挑战。
根据公司法的理论,公司资本与公司资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虽然公司资产直接影响债权人获得清偿的能力,但股东对公司的出资也非常重要。股东的出资构成了公司运营资本的基础,也是公司对外承担责任的物质基础。因此,股东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出资,以获取有限责任制度的保护。因此,无论公司法如何放松对公司资本的管制,要求股东认真履行其对公司承诺的出资义务依然备受关注。如果股东对公司的出资显著不足,显示出股东欲“空手套白狼”的冒险企图,即使不一定是故意的,但很可能将过度风险转嫁给债权人。一旦存在欺诈或其他滥用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就会揭开公司的真实面目。
要判断公司资本是否不足,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首先,要考察公司设立时股东投入的资本是否充足,包括股东出资数量、真实性和足额性等。其次,要考察公司运营中财产是否不当地向股东流动。
判断公司设立时资本是否充足,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公司的业务性质和经营中的风险。一个公司成立时所需的资本应根据其经营性质、规模等因素确定。例如,钢铁公司与制衣公司、大型超市与便民商店相比,前者的充足资本应该更高。如果股东用很少的资本设立一个规模庞大、经营风险很高的公司,虽然这并不一定说明股东企图过度利用公司的好处,转嫁更多的经营风险,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司的自有资本严重不足,需要依靠大量借入资本来维持正常经营。一旦资金链条出现问题,可能导致公司的崩溃,这对债权人非常不利。
判断公司运营中财产是否不当地向股东流动,需要法院对以下情况进行调查:
这些行为使得公司的出资人不承担任何出资风险,而将所有风险转嫁给债权人。
隐名股东的股东权确认问题。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协议合法有效并得到双方认可,同时隐名股东参与公司经营并得到半数以上股东同意和认可,是确认隐名股东身份的关键。即使隐名股东未参与经营管理,其股东权益也应受法律保护。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法人格被控制股东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控制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控制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控制股东对公司的债权人或社会公共利益直接负责,以实现公平、正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指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如果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即公司的实质股东仅有一人,其余股东仅为挂名股东,以符合法定的公司股东的最低人数,应使实质上的
本文拟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公司法中的适用要件作一下探讨。显然,公司人格否认仅仅是作为公司独立人格制度,特别是股东有限责任原则的一种例外和补充而存在。法人人格被滥用的情形指的是,支配公司的股东为达到违法不当的目的,恶意利用公司法人独立人格制度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