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公司法》第72条规定,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然而,该法对于购买条件(特别是价格)的确定缺乏明确规定,给实际操作带来问题。根据本文观点,购买的价格应当是按照公司的资产计算的股权的价值,并可以通过协商或评估确定。评估费用由主张错误的一方承担。这样的规定有利于维护公司股东的权益,促进股权的正常流转。
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应当以同等条件为前提。本文认为,同等条件应当是指股权转让合同中的实质要件,包括价格、数量、付款条件、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法等。这样的规定有利于保护转让方和受让方的利益,促进股权交易的稳定。
关于股东能否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的问题存在不同观点。本文认为,根据我国合同法和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其他股东不能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除非公司章程另有约定。这样的规定有利于保护出让股东的股权处分权利,避免公司陷入僵局,促进公司的稳定发展。
第一种观点中的“法无禁止,便为可行”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尽管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行为是可以进行的,但是对于优于他人的权利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行为必须有明文法律规定,否则是不可行的。
例如,在股权转让中,拟转让股权的股东和非股东达成意思一致欲进行股权转让,根据公司法规定,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如果公司法没有规定,其他股东是不能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允许优先购买权的情况下,其他股东才享有优先购买权。
根据我国司法解释和法国等国家公司法的规定,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期限一般为三个月,必要时可以延长六个月。
然而,我国公司法没有明确规定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这在股权转让实践中容易引发争议。
为了避免争议,应当明确规定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至少应当不少于一个月,对于较大的交易,还应当延长至三个月。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使得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得以实施。
如果法律规定了其他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期限,在期限内其他股东怠于行使的,应当视为放弃。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出让股东向其他股东发出的要约属于不可撤销的要约。出让股东发出的要约已经构成承诺,如果出让股东不出让,受让人可以要求法院要求出让股东履行合同。
此外,如果允许非股东和其他股东进行竞买,可能导致恶意串通,抬高股款,不利于保护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利于保护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
在多个股东同时进行股权转让的情况下,其他股东有权针对每个股东分别行使优先购买权。每个股东是一个独立的民事主体,在股权转让中,其他股东有权分别行使优先购买权。
因此,其他股东可以分别行使优先购买权,可以选择购买其中的任何一个股东的股权,也可以仅购买其中若干名股东的股权。
我国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期限问题。合同法规定出租人需提前通知承租人,但未明确期限。过去条例规定需提前三个月通知,但与现实交易情况不符。司法实践中,承租人在接到通知后15日内未行使优先购买权则视为放弃。规定有利于维护居住安全、稳定财产关系和保护交易安全。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意义。该制度是公司法人制度的必要补充,旨在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防止法人被控制和操纵而违背公平原则。该制度丰富了公司法人理论,完善了法人制度,对滥用公司控制权的行为进行了有效制约。
法院强制执行股权拍卖中的两种拍卖程序,即跟价法和询价法。跟价法允许优先购买权人作为竞买人参与拍卖,以最高应价获得拍卖标的;询价法则通知优先购买权人到场但不直接参与竞价,在拍卖结束后询问其购买意愿。当前司法实践中通常采用跟价法保护优先购买权。
中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该制度在新公司法中虽存在缺陷,但仍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预防和遏制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该制度起源于美国判例,逐渐发展成重要的公司法理论或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在特定情况下否认公司法人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