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法律法规 > 刑法司法解释 > 经济犯罪的概念与特征新论

经济犯罪的概念与特征新论

时间:2023-09-08 浏览:3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06172

国外学者对经济犯罪的观点

美国学者对经济犯罪的研究

在美国,著名犯罪学家埃德温·H·萨瑟兰教授对经济犯罪进行了重要的研究。他首次提出了“白领犯罪”的概念,并在他的著作《白领犯罪》中对其进行了详细说明。萨瑟兰认为,白领犯罪是指那些具有体面社会地位和高社会身份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实施的犯罪行为。这种犯罪通常采用诈骗手段,侵害基于职业准则和委托信任关系的利益。他的白领犯罪概念包含了犯罪行为、社会地位、社会身份、职业活动和委托信任关系这五个基本要素。然而,萨瑟兰的定义受到了批评,认为其概念模糊不清,表达不准确。

另一位美国学者昆尼则主张将白领犯罪扩展为所有职业活动中的犯罪,不考虑行为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称之为“职业犯罪”。美国学者普遍认为,萨瑟兰的定义过于强调犯罪主体的特征,局限性较大。

美国学者对白领犯罪的研究逐渐取得了一些共识。他们认为,白领犯罪虽然是犯罪行为,但不一定违反刑法典,而是违反行政法规和经济法规。白领犯罪的重要特征是非暴力犯罪,是那些掌握权力的人在职业活动中背离职责的行为。大多数白领犯罪是由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和法人实施的,但也可以是社会各阶层的人。白领犯罪通常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德国学者对经济犯罪的研究

德国学者对经济犯罪的研究相对较少,至今还没有找到恰当准确的科学定义。德国学者主要从传统犯罪学定义、刑法保护的法益和处罚方式等角度进行研究。

从传统犯罪学定义出发,德国学者认为经济犯罪是由在社会经济中的上层阶级成员,在职业活动中触犯刑法的行为。但这种观点受到了批评,因为不符合德国的行为中心主义,且范围不准确。

从刑法保护的法益出发,德国学者认为经济犯罪是对经济生活的超个人法益的侵害。他们将国家整体经济视为刑法保护的法益,认为经济犯罪是一种针对国家整体经济极其重要部门与制度的可罚性行为。

从处罚方式出发,德国学者认为经济刑法是对危害经济的行为采取刑罚、行政措施或罚款进行处罚的法律规定。经济犯罪则是违反这些法律规定的行为。

台湾学者对经济犯罪的研究

台湾学者林山田认为,经济犯罪是利用合法的经济合同方式,滥用诚实信用原则,违犯所有直接或间接规范经济活动的有关法令,危害正常的经济活动与干扰经济生活秩序的行为。他将传统形态的财产犯罪与经济犯罪做了区分,认为经济犯罪的受害人不仅限于特定个人,还包括社会整体或某一群体。

其他国家学者对经济犯罪的研究

其他国家的学者对经济犯罪也进行了研究。日本学者藤木秀雄认为经济犯罪是那些在正常经济交易中为谋取个人或第三方利益而触犯刑法或其他法规的行为。荷兰学者莫勒认为经济犯罪是违反所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生活的法规的犯罪行为。前苏联学者认为经济犯罪是那些执行经济关系职能的人通过侵犯社会财产、破坏国家经济管理秩序来实现牟利的行为。

我国学者对经济犯罪的观点

在我国,对经济犯罪的研究始于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该决定首次使用了“经济犯罪”这一术语,得到了广泛认可。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分为97年刑法典修改以前和97年刑法典修改以后两个阶段。

97年刑法典修改以前,我国学者对经济犯罪存在多种不同的认识,包括经济领域说、经济法规说、主体行为方式说、主观图利说、经济领域与犯罪客体混合说等观点。

97年刑法典修改以后,我国学者对经济犯罪的认识相对集中。根据内涵和外延的不同,学者们的观点可以大致归纳为最广义的经济犯罪概念、广义的经济犯罪概念和狭义的经济犯罪概念。

对经济犯罪的新认识

关于经济犯罪的概念,我们应该明确建立这个概念的价值所在,即把握规律,优化对策。在对经济犯罪的特征进行考察时,应当注意特征的多样性和不同的价值追求。从刑法学的角度,经济犯罪的特征可以从犯罪构成的角度进行考察,包括客体、行为、主观和主体等方面。在研究经济犯罪的特征时,我们应该进行更加严谨的区分,以推动经济犯罪的研究。

在对经济犯罪的特征进行考察时,我们可以从犯罪构成的角度出发,即从刑法学的规范意义上进行考察。根据我国刑法中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规定,经济犯罪具有客体、行为、主观和主体等特征。经济犯罪的客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行为是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法律规定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法律规定,明确了其主体范围及犯罪行为特征。犯罪行为人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导致重大伤亡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将受到相应刑罚。在界定主体范围时,需注意不仅限于企业职工的范畴,还包括其他相关人员。同时,在适用法律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 未成年人多次盗窃的定性

    未成年人多次盗窃的定性及预防措施。根据修正后的刑法规定,多次盗窃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的行为构成盗窃罪。文章还详细阐述了盗窃行为的特征、认定及司法实践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为预防未成年人盗窃,需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作,共同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

  • 作弊行为的法律后果

    国家考试中作弊行为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组织作弊、情节轻微的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作弊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制裁。同时,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等行为也会被处罚。帮助他人作弊和出售考试试题答案等行为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作弊行为会破

  • 非法采矿罪的司法解释

    非法采矿罪的司法解释,详细阐述了违法行为的界定、定罪处罚、破坏性采矿罪的界定及其定罪处罚等内容。同时,对于鉴定和认定破坏性的开采方法以及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数额进行了规定。对于多次违法行为的处理、单位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地区标准的确定也进行了明确的说明

  • 公司是否能起诉职务侵占行为
  • 一、一次交易有两种毒品如何量刑?
  • 两高出台司法解释规制云盘涉黄行为,12月1日起施行
刑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