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违反合同义务或法定民事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民事责任与民事制裁二者概念既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法律制裁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法律责任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小编将在本文中为您介绍民事责任的特征和分类知识。
1、特征:
(1)民事责任是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在行为规范中,应当实施的行为,属于义务而非责任,只有当事人不法地不履行义务时,方发生责任。因此,责任存在于裁判规范中,司法机关是依裁判规范而非行为规范课以当事人责任。
(2) 民事责任属于公力救济。责任对应的是公法上的制裁,义务对应的是私权,民事责任的判处和执行依赖于国家公权力。
(3)民事责任的效果,是救济权人得以公力救济方式诉请执行机关予以强制执行。凡权利人以自己力量实施的救济,属自力救济,公力救济所实施的强制执行,即是民事责任。
2、分类
(1)合同责任、侵权责任与其他责任,这是依责任发生根据的不同而进行的分类。合同责任,是指因违反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违反合同法规定的义务而产生的责任。侵权责任,是指因侵犯他人的财产权益或人身权益而产生的责任。其他责任就是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之外的其他民事责任。必须注意的是,“合同责任”与“违约责任”不是同一个概念。合同责任的外延比违约责任要大,除违约责任外,依据合同法的规定产生的不属于侵权责任的民事责任,如缔约过失责任、后合同责任等也应包括在合同责任内。
(2)无限责任与有限责任,这是依承担民事责任的财产范围不同而进行的分类。
(3)按份责任、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 这是根据各责任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分类。
(4)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这是根据责任的构成是否以当事人的过错为要件进行的分类。过错责任是指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并给他人造成了损害而应承担的责任。无过错责任是指行为人只要给他人造成损失,不问其主观上是否有过错,都应当承担的责任。公平责任是指当事人对造成的损害都无过错,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但在如果不赔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又显失公平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依公平原则判由双方或多方分担损失的一种责任方式。
3、承担方式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10种:(1)停止侵害;(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6)修理、重作、更换;(7)赔偿损失;(8)支付违约金;(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10)赔礼道歉。
除此之外,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还可采取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依法处以罚款和拘留等强制措施。另外,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除了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外,尚有实际履行、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执行定金罚则等。以上种种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原则上讲既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除承担民事责任外,不排除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还可能承担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知识延伸:《民法通则》中承担民事责任的十种方式
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它主要是一种民事救济手段,旨在使受害人,被侵犯的权益得以恢复。
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又称为民事责任的形式,是指民事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具体措施。
根据《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1)停止侵害。
(2)排除妨碍。
(3)消除危险。
(4)返还财产。
(5)恢复原状。
(6)修理、重作、更换。
(7)赔偿损失。
(8)支付违约金。
(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10)赔礼道歉。
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侵权民事责任相关知识,推荐阅读: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一起酒后驾驶顺风车造成交通事故的案子。司机张某明酒后驾车导致乘客李某强受伤,虽然交警认定司机全责,但乘客李某强在明知司机酒后驾车的情况下未加劝阻并继续乘坐,也存在重大过失。根据法律,乘客应承担部分责任,因此司机张某明承担80%的民事责任,而李某强承担
合同因不可抗力损失要求赔偿的法律问题。我国法律规定,在不可抗力情形下,合同方一般不承担民事责任,除非法律另有规定。不可抗力的情形包括自然灾害、政府行为和社会异常事件等,认定需同时满足不可预见性、不可避免性、不可克服性和履行期间性四个要件。
售卖三无产品被起诉至法院的情况。法院会根据具体案情判决,若经营者无法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商品符合法律要求,一般会裁定经营者败诉。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经营者需承担相应民事责任,消费者可要求三倍赔偿。同时,消费者可向相关部门举报,保护自身权益。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成立、被告的抗辩是否成立以及原告的赔偿请求是否可支持。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行为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责任。被告的污染环境行为存在,原告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混合型白血病,因此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被告的抗辩理由不成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