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8年起,中共中央就提出了“老干部”的概念,并对其认定条件和标准进行了多次修订。根据[1978]104号文件的具体规定,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在1937年7月7日之前的干部,以及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在1942年底之前的县委正副书记、正副县长及相当职务的干部,以及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在1949年9月30日之前的地委书记、行政公署专员及相当职务以上的干部,都可以享受离休待遇。
到了1980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将离休条件扩大为: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在1937年7月6日之前的干部,以及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在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之间的副县长及相当职务或18级以上干部,以及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在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30日之间的地委行政公署副专员及相当职务或行政14级以上的干部。
1982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国发[1982 162号]),对离休条件进行了新的修订。根据该文件的规定,对于建国前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脱产享受供给制待遇和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老干部,以及达到离职休养年龄的,都可以享受离休待遇。这一修订改变了按参加革命工作时期、职务和级别确定离休的做法,扩大了离休范围,使得为建党、建军、建国做出特殊贡献的老干部基本上都得到了照顾。
根据现行政策规定,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在1949年9月30日之前,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干部,都可以享受离休待遇:
职务侵占罪中数额巨大的标准。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数额巨大的标准是受贿罪、贪污罪对应数额标准的5倍。同时,对于特定情况下的贪污、受贿数额较小但情节严重的情况,也有相应的法律认定和处罚规定。此外,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挪用资金罪等也有相应的数额标准和执行规
抽逃出资罪的认定要素,主要涉及到本罪与虚报注册资本罪、诈骗罪、职务侵占罪以及挪用资金罪的界限。文章详细阐述了这四个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并给出了抽逃出资罪的量刑标准。
人死亡后档案的认定与处理方法。对于不同职务和知名度的人,其档案移交档案馆的方式和保存期限有所不同。若档案丢失,职工可提供相关证件申请补办,如工龄确认表、工资验封卡等材料。档案主要记录个人经历、学历、社会关系等,存放于有管理权的单位或人才交流中心。
招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包括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告知义务并需留下书面证据,招聘广告中不得存在就业歧视,以及求职者可能出现的弄虚作假情况。用人单位需仔细审查求职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工作经历等情况,以避免招聘童工、未解除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以及不能胜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