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的审批需要经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部门的审核批准。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会依法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取保候审,并由公安机关执行。在处理国家安全机关移交的犯罪案件时,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决定取保候审的则由国家安全机关执行。
取保候审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该条款规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等措施。
申请取保候审只需要提交申请书和身份证即可。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2条的规定,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聘请的律师可以代为申请取保候审。申请取保候审应当以书面形式进行,有权决定的机关应在7日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试行)》第七十三条还规定了保证人在取保候审期间被告人逃匿的情况下,如果保证人与被告人串通协助其逃匿或明知其藏匿地点而拒绝向司法机关提供信息,保证人将依照刑法的相关规定承担刑事责任。如果取保候审的被告人同时也是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保证人还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赔偿金额限于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诉讼请求。
办理取保候审的程序是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或者他们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以及侦查阶段聘请的律师或者审查起诉后委托的辩护人向司法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即填写取保候申请表。在侦查阶段,向侦查机关提出申请;在审查起诉阶段,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请;在审判阶段,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工资强制执行的处理方法,包括向上级法院申请执行、强制执行的措施等。在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查询、冻结、划拨存款,扣留、提取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财产等。通过这些措施,确保被执行人履行法律义务。
执行回转的概念、条件和应用场景。执行回转是在案件执行中或执行完毕后,因执行依据被撤销或变更而重新采取执行措施的制度。其条件包括原执行依据正在执行或已执行完毕、执行依据被依法撤销或变更、新的执行依据是其必备条件,并且只适用于原申请执行人取得财产的情况。
被执行人的义务与权利。被执行人需全面履行法律文书的义务,包括报告财产情况、接受询问、强制执行或委托执行、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等。同时,被执行人也享有申请执行人员回避和委托代理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等权利。被执行人可以提出书面异议或提起诉讼。
强制执行的定义、流程以及相关规定。强制执行是法院根据生效法律文书,运用国家强制力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保障权利人权利实现。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等特定情形,可以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裁定书中应载明执行标的总额、已执行的债权数额和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