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窃何额以下财物构成刑事犯罪
时间:2023-08-21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恶意透支行为的法律规定
一、恶意透支的定义
根据刑法第196条的规定,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信用卡规定的限额或期限进行透支,并在发卡单位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二、恶意透支的数额标准
如果恶意透支的金额超过5000元,便被视为数额较大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持卡人可能会面临信用卡诈骗罪的指控,承担刑事责任。根据法律规定,对于这种行为,可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以两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金。
三、法律责任
对于恶意透支行为,法律明确规定了刑事责任。持卡人在被判定有罪的情况下,可能会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同时需要支付罚金作为经济处罚。
四、结论
根据刑法第196条的规定,恶意透支是一种信用卡诈骗行为,其数额超过5000元则被认定为数额较大。对于这种行为,法律规定了刑事责任,包括有期徒刑、拘役和罚金等处罚措施。因此,持卡人应当遵守信用卡使用规定,避免恶意透支行为的发生。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贪污受贿死刑缓刑是否可减刑
贪污受贿犯罪中的死刑缓刑是否可以减刑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贪污受贿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判处死缓后可减为无期徒刑,但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犯罪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涉及公共财物,主要特征是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存在明显差异。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物。此外,两者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
-
绑架罪及其犯罪客观表现
绑架罪的定义及其犯罪客观表现。绑架罪是指为了勒索财物或达到其他目的,使用暴力、胁迫、麻醉、欺骗等方法劫持他人的行为。其客观表现包括使用暴力、胁迫、麻醉等多样化手段来劫持他人,且这些手段必须达到使被害人无法、不敢、无力或不知反抗的程度。
-
收受财物后退还或上交的法律规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收受财物后退还或上交的法律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如果工作人员能及时退还或上交财物,将不被视为受贿行为。同时,该政策强调宽严相济的刑事处理原则,准确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对于自首、立功等情节明显的犯罪分子,依法从轻
-
绑架罪的构成要件
-
匿名恶意举报的处理方式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包括误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