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再审案件开庭审理程序的具体规定》第六条的规定,刑事再审案件在以下情况下可以不进行开庭审理:
对于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适用法律错误,导致量刑畸重的案件,可以不进行开庭审理。
对于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施行以前裁判的案件,可以不进行开庭审理。
对于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原审自诉人已经死亡、或者丧失刑事责任能力的案件,可以不进行开庭审理。
对于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在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监狱服刑,提押到庭确有困难的案件,可以不进行开庭审理。但如果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人民法院应征得人民检察院的同意。
对于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并经过两次通知,人民检察院不派员出庭的案件,可以不进行开庭审理。
刑事诉讼再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启动: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如果认为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有错误,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或者法院提出申诉。经人民法院受理后决定是否启动再审,但申诉期间并不停止执行。
如果人民法院院长认为本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确实有错误,可以提交审判委员会,由审判委员会决定是否再审。最高法院、上级人民法院都有权利指定下级人民法院进行再审。
最高人民检察院、上级人民检察院或者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抗诉的案件可以启动再审。再审的启动次数没有限制。
刑事再审的审判期限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不同:
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这类案件的期限为1个月,最长不得超过1个半月。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期限可以经法院院长批准延长2个月。如果案件属于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审理期限可以再延长1个月。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刑事上诉、刑事抗诉案件,经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审理期限可以再延长1个月。
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这类案件的期限为6个月,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经法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
这类案件的审理期限为20日。
这类案件的期限为3个月,如果需要延长期限,经法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
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不包括以下时间:
案件审理过程中的提审犯人及后续程序问题。在侦查结束后,案件会移交给检察机关审查,期间涉及证据材料的提供、非法证据审查及补充侦查等环节。补充侦查应在一个月内完成,最多两次。若经过两次补充侦查仍证据不足,将作出不起诉决定。
军人离婚案件的管辖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非军人对军人、非军人对文职干部、军人和军人之间的离婚诉讼以及军人对非军人提出的离婚诉讼的管辖均有详细规定。一般情况下,案件由原告住所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涉及军人的情况还需考虑其团级以上单位驻地法院管辖。
法官审理案件公正问题的解决途径,包括上诉、申请再审、申请抗诉等法律途径。同时,文章介绍了审判人员回避制度的规定,包括应当回避的情形和申请回避的途径。当事人若发现审判人员违反回避制度,可依法申请其回避。
刑事辩护的三种方式:自行辩护、委托辩护和指定辩护,并详细描述了刑事辩护法院阶段的五大步骤。对于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来说,他们有权在审查起诉阶段委托辩护人。刑事案件的审判阶段包括开庭审理、法院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陈述和评估阶段。